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山行留客》张旭所作,写出诗人面对同行者的迟疑和退缩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书法家,尤擅草书,被誉为“草圣”。喜欢喝酒,世称“张颠”。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旭所作的《山行留客》吧。

冬去春来,日月轮回;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生命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此,无论如何的险恶环境,总有生物向阳生长,欣欣向荣。

人为万物之灵长,在这般大好的春光照耀下,也开始脱去厚厚的冬衣,迎着仍然有些寒意的二月春风,耨草耕地,播种新的希望。

如此美好场景中,又怎么可能缺少得了诗人的出现,今日且看唐朝大书法家张旭所写的一首诗作,是如何独出机杼的。

《山行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题《山行留客》,山行,活动的地点是山中;留客,是具体的事件。整个事件的关注点,就应该是对客人的“留”与“不留”上面。

由题目可知,此情此景所要抒发的,是诗人面对同行者的迟疑和退缩,而进行相应的挽留。可以说,这首诗作就像一个说辞,是对某些意志不坚定者的劝说。

“山光物态弄春晖”,这句诗是模糊的,但却不能说因此而不清晰,它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要的就是这种朦胧性。此处的“山光”和“物态”,全部产生于一个很大的范围,没有具体的指向与描写。

这是诗人故意所为,像极了他所擅长的草书,讲究一个线条的自然运动,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隐蔽在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

这一切正是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美之所在。妙在一个悟字,更妙在看透不说透,让人猜个够,以此来充分调动阅读者的自我创造性,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

在这里,一个“弄”字,把原本静态的山中景物给调动起来,让它们变得行云流水,从而充满了灵性,不再是僵硬的呆板之物,其吸引力自然而然地流露,也为下面的描写做好铺垫。

“莫为轻阴便拟归”,不要因为天气稍微变化,天空变得有些阴沉,内心里就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不想再继续游玩,而是想要原路返回。

这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的主要说辞,更是一个过渡性的总结。它既照应着前面的,也呼应着后面的,把这件事情前因后果交代得十分明晰。

至此,都会明白过来诗人在第一句里的概括性描绘,面对秀丽的山中景色,你怎么会因为天色的小小变化而畏缩不前呢?这是诗人不解的地方,也是诗人不满意之处。

如果说上面的理由仍然不够充分,那么接下来,诗人便顺理成章地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什么不要因此而踯躅不前,心生退意。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便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没有半点儿雨水降落在此,可是因为山间云雾浓厚,行走在山道之上,衣衫也会因此而被濡湿的。

这个解释是对前面的补充,或许当时,同行者借口天晴再来游玩也是一样的,然而,诗人用实际的情况反驳了这个借口。

在现实生活里面,我们会遇见许多这样充满了“负能量”的人,当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是勇敢地迎难而上,而是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解脱。

张旭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其实是和他的书法意志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内部,情感的表达呈现得井井有条,充满了秩序感。

而此诗也是如此。在洒脱的处世精神的背后,是诗人自身对现世的处理方式。这也是一种通透,更是一种明白事理。

在诗歌的内部,同样可以察觉出诗人细腻而温和的一面。他没有粗暴地拦阻,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在鼓足勇气克服困难之后,将会迎来更加赏心悦目的风景!

这种风景,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它的美丽源自于人的内心,值得人去细心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