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史上最经典的茶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茶,无疑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品之一。茶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从两汉时期,便已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到了唐朝,茶更成为了老少皆爱的饮品之一。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唐代对茶叶的疯狂,诞生了很多茶中大家,我们熟悉的“茶圣”陆羽,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经典的《茶经》,诗人白居易,更是茶叶的疯狂粉丝,不仅爱喝茶,还亲自种了一片茶园,白居易也是第一个将茶大量引入诗歌中的大诗人,开始使得茶在诗歌中,能与酒并列,但是,白居易虽然是唐代写茶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但他却没有贡献出最经典的茶诗。

最经典的一首茶诗,叫做《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来自唐代诗人卢仝[tóng]。

卢仝本人酷爱饮茶,又学识丰富,本身便是一位诗人,《全唐诗》中收录其诗八十余首,但以茶为题的,却只有这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或者叫“七碗茶歌”、“玉川茶歌”),然而,虽然只有这一首,卢仝却因之被后人尊为“茶仙”、“茶中亚圣”(要知道唐代专门写茶的诗歌就有600余首),从而成为与“茶圣”陆羽齐名的人物,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成为了与《茶经》齐名的茶中杰作。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在题目中便交代了写作背景,作者为了感谢孟谏议给自己送来了新茶,于是一气呵成(走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孟谏议是卢仝的好友,当时身为常州刺史,职责之中便有一项是保证阳羡茶如期进贡到朝廷,孟谏议工作完成后,还剩了一些阳羡茶,因此他便将一些寄给了自己爱茶的挚友卢仝,卢仝因此品尝到了这名贵的贡茶。

全诗可以被鲜明地分为三个部分,由于原诗较长,所以直接进行了分段,如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小注:琲瓃[bèi,léi],即蓓蕾,含苞未放的花,此处用来比喻茶的嫩芽。

卢仝的这首诗,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一部分写好友赠茶及茶的形态、采摘、冲泡;第二部分写饮茶时的感受,第三部分笔锋一转,为苍生请命,同情贫苦的茶农。卢仝这首诗,主要以七言为主,但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行文潇洒自如,无论是构思还是语言,都恰到好处,确实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卢仝因这一篇茶诗而被封为“茶仙”,可以说实至名归了!

为什么说卢仝这首诗能成为最经典的茶诗呢?原因有三。

一、空灵优美的茶歌绝唱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了世界,可以说哪里有茶,哪里就有这“七碗茶歌”的流传,“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更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闭门饮茶时广泛引用的饮茶名句,而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饮茶“圣经”。

当然,有人说,卢仝不可能一连喝六七碗茶,因为这个量实在太多了,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参考李白的一些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等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写法。卢仝一连写七碗茶,正是运用这样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篇章,奏出饮茶后的空灵感受,因此,不必拘泥于卢仝是否真的一连喝了六七碗茶。

另外,茶与酒类似,是很多文人抒发内心苦闷的载体,所以经常会出现有所寄托的低沉情怀,但是卢仝这首诗,却一扫那种颓废低沉的音调,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气势,摆脱了人生中的种种困扰,获得了一个满足的精神世界。

再者,虽说茶、酒入诗的素材很多,但是饮酒后酣畅淋漓的诗句有很多,像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等,都是十分脍炙人口的,但是饮茶的作品,就非常少了,卢仝的这首诗,无疑填补了这个空白。

因此,卢仝此诗,堪称是空灵优美的茶诗绝唱,自卢仝之后,写茶诗的作品很多,但是能超过卢仝的,却几乎没有,将其列为最经典的茶诗,是经得住考验的。

二、丰富多彩的茶叶知识

除了空灵优美、脍炙人口之外,细观卢仝这首诗,也写出了很多关于“茶”的知识,从开篇到结尾,信息量很大,而且高度浓缩,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看懂。

比如,“手阅月团三百片”,其中,“月团”就是茶饼,唐代时的茶叶,主要制成饼状,以便运输和保存,就如同今天的一些普洱茶饼一样,“三百片”,是虚指,是说赠送的茶很多。阳羡茶在唐代时是贡茶,普通人难以喝到,卢仝因为朋友的关系,得以品尝到这种好茶,心情自然是愉快的。

“蛰虫惊动春风起……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这是在说阳羡茶的采摘时间和茶叶品质,据说阳羡茶是经过茶圣陆羽推荐而传到宫中的,采摘时间是三月初春,惊蛰一动,春风吹起,茶叶最鲜。

“摘鲜焙芳旋封裹”,这是在说阳羡茶的制作过程,茶饼的制作工艺,包括采、蒸、捣、拍、焙、穿、封,然后“茶之干矣”,唐代的茶叶制作过程有其独特的工艺,和今天的不太一样,精致的加工,才能制出“至精至好”的茶叶。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是写茶叶泡出来以后的成色,唐代煮茶的过程非常讲究,尤其是爱茶之人,简直把“煎茶”当成了一种艺术,简单来说,整个过程需要重要的两步:备茶和煎茶。

备茶,先要用火来烘烤,除了提香之外,还能为下一步的碾茶做好准备;接着进行碾茶和罗茶,即将烘烤过的茶饼,趁热用纸包起来,待放凉后碾成粉末,再用茶罗子筛出精细者使用。这些工作完成后,再进行煎茶。

煎茶,首先是选水,以山泉水最佳;其次是候汤——水要三沸,一沸水面出现水泡并伴有轻微声响,二沸锅的边缘出现连珠水泡,此时舀出一瓢水,加入茶末并搅拌,三沸出现滚泡,此时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继而舀出,选择青瓷碗盛,可以衬托茶的颜色;之后,便是啜饮,即趁热喝,因为古人认为当时茶之精华都在其中,等茶冷了,精华便散失了。

从茶的采摘到最后饮茶完毕,卢仝为我们展现了一套系统的茶叶知识,让我们增加了很多对唐代茶叶的认识,这是其他茶诗中没有的广度。

三、诚恳真挚的爱茶精神

除了诗歌本身脍炙人口、诗中所展现的茶叶文化外,卢仝对茶诚恳真挚的热爱精神,也是这首茶诗经典的原因之一。

卢仝对茶的热爱,还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饮茶后的精神状态,第二是对茶农表现出的深刻同情。

饮茶的过程是卢仝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名句: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连六七碗茶,每一碗茶下肚,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诗人通过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地十分传神。现代科学已经表明,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作用,在古代,古人们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总结出了茶叶的这些功效,卢仝一碗、两碗茶下肚,所说的自然是实情了。

从第三碗茶开始,诗人已经从身体上的舒适,上升到了身体、精神上的双重舒适,茶如知己、如好友,喝完之后,腹中秽气消除,只剩下书卷气,卢仝这首茶诗,才思泉涌,无疑就有茶的功效。

诗人越喝茶,越觉得体畅身轻,六碗饮罢,仿佛能像庄子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这种精神境界,当真高妙之极,所以到了第七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喝了,因为喝完会“两腋生清风”,精神境界进一步升华,飘飘如遗世而独立。

这是卢仝爱茶的真切体现,除此之外,卢仝喝茶不忘采茶人,对茶农也寄予了深切同情。

最好的茶树往往生长在“巅崖”之处,而达官贵人们为了能够品尝到名贵的茶品,亦或作为溜须拍马的物资,强迫茶农到这种危险的地方去采摘,无数人力物力因此而被消耗,这种疾苦,是统治者们不恤民情的体现,茶好喝,背后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因此,卢仝最后给朋友带去了最忠实的建议,“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诗人勉励孟谏议身居刺史的要位,不要忘了底层的百姓,少些盘剥,多些爱护。他当然知道孟简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但还是敦敦告诫,让他不要忘了赤子之心。

从以上三点来看,卢仝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无疑是茶诗中最经典的一首,被爱茶之人封神,经千年而传唱不衰,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