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浣溪沙》苏轼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这是一首送友赴任之作。梅庭老生平未详,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人(“三吴”,诸说不一,大抵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上党”,一本作“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邦接近,地属边鄙。“学官”掌地方文教,职位不显,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梅庭老赴任,想必不太情愿,而又不得已而为之,苏轼便针对他的这种心情写了这首词送他。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这首词上片是说,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顾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该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首句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对象。尽管春天已经来临,但因春雪,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杨花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彼此握别,意见言外。这时有“雪洒裾”,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想梅庭老别去途中,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便针对这种心情进一言:“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味梅庭老做了学官,总算是“食有鱼”,不必唱归来。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也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发牢骚。正因为语意在两可之间,用在此处更是语气忠厚得宜。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下片前两句是说,上当地势险要,历来被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
过片音调转高昂。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杜牧《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络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可以参读。“先生元是古之儒”,这里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代的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不以学官而自卑。这一联笔力豪迈,高唱警挺,可以壮友人行色。然而不免还有一个问题,上党诚为要地,学官毕竟冷闲,梅庭老既有大智大才,何以不当大任呢?这就由末句来说明。
“时平不用鲁连书。”结句是说,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值秦兵围赵,魏遣人说赵奉秦为帝,鲁仲连力排此议,使赵保持了独立。后十余年,燕、齐交战,燕将攻下齐之聊城,聊城人谗于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箭书射入城中,以利害劝说燕将或全师归燕,或降齐受封,择一而行之,勿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致功败名灭。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乃自杀。田单遂复聊城,归而欲以爵封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为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鲁连奇谋,也无用武之地。结句既有劝勉他安心本职工作之意;又含有对其生不逢辰不得重用的遭遇表示同情。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这首词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译文
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