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虞美人·听雨
蒋捷(南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
这首词以表述时空简括一生而著称。词中以“听雨”为媒介,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词人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于)歌楼上, 省略介词“于”,按叙述顺序,应是“(于)楼上歌”,歌楼上,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歌,此活用为动词,意为“放歌”,为转类修辞。“红”,摹绘“烛”的颜色。昏,昏暗的烛光照着。形容词“昏”作动词用,为转类。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此二句也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与“壮年”,为同异修词,前以“少”、“壮”异,后以“年”相同,同异修词说明不同年龄段。(于)客舟中,省略介词“于”,按叙述顺序应是“(于)客舟中听雨”,听雨客舟中,介词结构“(于)客舟中”作状语后置。“阔”、“低”是摹状,摹状空间。断雁,失群的孤雁。 叫西风,叫(于)西风中,省略介词“于”,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这里,展示的一幅江雨图,把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其中了。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听雨僧庐下”应是“于僧庐下听雨”,这里省略了介词“于”,此亦是介词结构“(于)僧庐下”做状语后置。僧庐,僧寺,僧舍。“鬓已星星也”,感叹修辞。星星,名词作形容词用,为转类修辞。白发点点如星,比喻白发很多。亦是用典修辞,典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这是一幅显示词人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情,无动于衷。(于)阶前。省略介词“于”。(雨)点滴到天明,省略主语“雨”。点滴,摹状雨点点滴滴地滴落于阶前的情状。“一任”,听凭。这两个字,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此时,词人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感触,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
蒋捷的听雨与众不同,词风另辟蹊径。词中听雨的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蒋捷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对清初阳羡派词人颇有影响。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