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李煜所作的词有何不妥?为什么会招致宋朝统治者的不满与猜忌?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李煜是个失败的皇帝,是个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他精通诗书音画,其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继承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对后世词坛影响很深。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内容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南唐书注》中说“后主《乐府词》曰:‘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皆思故国者也” 。在这一时期内李煜的很多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乌夜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另一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时的李煜早已尝尽了阶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着无尽的失国之悲,回首往昔,他对自己的软弱和纵情声色后悔不已,正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是心中只求速死,盼望早早了结余生,远离这份再也承受不住的痛苦,这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形成了呼应。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吐露了一代亡国之君胸中的万千愁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绵绵无尽让人心生伤感。

李煜后期的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所处环境的不满。他是忧愁的,悲愤的,甚至于有些后悔的成份。这么多的愁和恨积聚在作者心中,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琅嬛记》:“紫竹爱缀词,一日手李后主集,其父元伯问曰:‘后主词中,何处最佳?’答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喜爱。《艺苑卮言》:“‘归来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致语也。‘问君能有几多愁,却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语也。后主直是词手。”

李煜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每怀故国,词调愈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词的创作中,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的是自己无法解脱的痛苦,由一国之君到阶下之囚,他心中的愁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这种痛苦没有人理解,他也无法向别人诉说,只有自己对着纸笺,写下一首又一首的诗词来稍微缓解一下心中的痛和苦。可是他对于这些词产生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他不明白,一个亡国之君会因为这些创作招致更大的不幸。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词会招致宋朝统治者的不满,他不是现实生活的人,他一直都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为什么这些词会招致太宗的猜忌呢?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不难明白。

第一,这些词反映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苏条《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虞美人》中更直接地说“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旧国,当然会引起当朝者的猜忌。

第二,《历代诗余·词话》引《乐府纪闻》:“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之,有泣下者。” 《避暑漫钞》:“韩汝玉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亡国的君臣都为故国伤心,间接地表现了对当朝的不满,卧榻之旁,尚不容他人酣睡,何况是如此伤心的悲泣。当时宋朝刚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虽然完成了一统,但天下并不太平,人心还未完全收复,这种情况下,亡国君臣的这种行为只会招致当朝者更多的猜忌。

第三,李煜的无心之说,更加坚定了太宗杀其的决心。《默记》中记载“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诣之,但言朕令卿往见可矣。铉遂径诣其居,望门而下,但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外人接。铉云:奉旨来见。老吏进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取旧椅子相对,铉遥见止之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辞宾主之礼,李主曰:今日岂有此礼。铉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铉既去,有旨召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悔杀了潘佑、李平”这句话,在太宗看来,当然是复国之心不死。

在这一点上,与李煜处境相似的刘禅表现的就要比李煜好的多。《蓉槎蠡说》:“司马君问刘禅颇思蜀否?应‘此间乐不思蜀’。及再问云云,曰:‘何乃似却正语?’禅惊视:‘诚如尊命’。人笑禅騃,不知禅黠。‘小楼一夜又东风’,歌声未毕,牵机随至。”李煜虽无复国之心,可是他的很多行为却招致了别人的猜忌。一方面说明了李煜性格的直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无知。

最后,李煜投降之后,行为上有些不太检点。《历代诗余·词话》引《乐府纪闻》:“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做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最终李煜在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辛卯,被毒死。这一天是农历的七夕,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终年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