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战国名将乐毅的一生都有哪些历史故事?他的才能如何?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不可否认诸葛亮跟随这位名师学到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知识,但后来诸葛亮取得的成就和在历史上的名声地位,却和他这位师傅算得上云泥之别。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探寻。

管仲是中国第一名相,后来的蔺相如、萧何、曹参等虽说名噪一时,但相比管仲的历史地位,的确欠缺了一些。诸葛亮自比管仲,不管是不是吹牛,以“相中之王”为标杆,总归符合正常人性,毕竟定目标、吹牛皮往往都与最好的相比,与第二、第三相比没什么意思,但诸葛亮自比乐毅,就让人有些费解了。

诸葛亮之前,中国历史上将星璀璨,比如春秋战国时的先轸、孙武、吴起、孙膑、白起、李牧等等,每一位都立下不世之功,让后辈钦佩不已,后人谈及先秦名将,乐毅肯定在五名开外。然而,诸葛亮在武功方面,没有选择孙武、孙膑、吴起等人为偶像,反而选择了不算出名的乐毅,那么在诸葛亮眼里,乐毅才是诸葛亮之前的第一名将,还是乐毅另有不凡之处?

欲要了解这一问题,先来看一看乐毅的历史。

乐毅出身将门世家,先祖乐羊本是宋国人,后来投奔魏国,成为国相翟璜的门客,得到魏文侯的赏识,并成为攻打中山国的统帅。中山国号称战国第八强,并非鱼腩之国,而魏国当时刚刚改革,还不算多么强大,因此乐羊当时面临的局势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于是就实行缓兵之计,二年没有动。国内获悉之后,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乐羊还真有可能通敌,因为乐羊之子乐舒杀死了相国翟璜之子翟靖,然后逃到中山国,所以群臣认为乐羊通敌也不能算没有根据的诬告。

就在这时,中山国见乐羊迟迟不退兵,就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忠心,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将一杯全部吃完。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中山国就此被第一次灭国。之后,魏文侯将乐羊封在灵寿,于是乐氏家族就在灵寿安家落户了。由于乐羊吃儿子的肉,让魏文侯认为乐羊连骨肉亲情都没有,于是从此不敢重用。

三十年后,中山国王室后代中山桓公,拜乐舒之子乐池为将,并击败魏国,中山国成功复国。乐池在中山国政坛上活跃了四十年,为相36年,乐毅是乐池的直系后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涨,找机会灭了中山国,于是乐毅成了赵国臣子。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有人推荐他在赵国做官,乐毅有没有在赵国为官不知道,但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沙丘宫之后,乐毅就投奔了魏国。

战国初期,魏国非常强大,经过魏文侯、李悝、吴起等变法,魏国可谓是战国第一强。但孙膑在马陵之战中一举消灭魏国十万精锐,魏国从此沦为二流,到了战国晚期,魏国已经属于三流国家,典型的任人宰割的弱国。乐毅的选择很有意思,不继续在赵国寻找机会,也不投奔强大的秦国、楚国、齐国,而选择了弱小的魏国,成了魏国的官员。

然而没过多久,乐毅担任魏昭王的使者出使燕国,当时燕昭王正在搞改革,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时刻厉兵秣马准备向齐国复仇,遇见乐毅之后,就邀请乐毅在燕国工作。燕昭王之前,燕国爆发子之之乱,内部混乱得一塌糊涂,让本就弱小的国家雪上加霜,齐国趁机打败燕国,攻入燕国都城,中山国又趁火打劫。总之,燕昭王继位之初,战国七雄中燕国与韩国一样,都属于垫底的角色。这么一个弱小的国家,在战国乱世中一般很难激起什么水花,也很难吸引乐毅才对,但乐毅偏偏接受了燕昭王的热情邀请,成了燕国的亚卿。

后来,乐毅统帅燕军,奇迹般地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掉了齐国,创造了战国第一军事奇迹。秦始皇灭六国之前,战国七雄互相争斗的200余年中,除了乐毅攻齐之外,没有一人能做到几乎灭亡一国的程度,连白起都做不到。更何况,马陵之战后,齐国与秦国并称两霸,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对于乐毅,燕昭王非常信任,知道乐毅围困齐国最后二座城池不打是在争取齐国民心,但燕惠王上台后却猜疑乐毅,导致灭齐功亏一篑。如果不是燕惠王猜疑乐毅,齐国应该就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吞并齐国之后的燕国立马会成为第一强国。而燕齐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没有后顾之忧,只要向西向南稳扎稳打,最终极有可能统一华夏。

可以说,从春秋战国名将的战绩上看,乐毅以弱击强、几乎灭亡齐国的战绩堪称第一,即便吴起、孙膑、白起、王翦、李牧等都比不了。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其实是战国后期、强秦与六国作战过程中涌现的四大名将,并不是涵盖战国所有名将,因此战国四大名将中没有乐毅,不代表这四人能力、战绩超过了乐毅。

了解了乐毅的历史,就能理解诸葛亮为何推崇乐毅了。

首先,战国七雄当中,燕国、韩国、魏国都是姬姓国,但燕国是召公后代,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正宗的周王室后代,比韩国、魏国还要正宗一些。乐毅辅佐燕昭王,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恢复周室江山,但对诸葛亮而言却可能有另外的解读,即将乐毅投奔燕国视为恢复姬姓江山。我们都知道,隆中对中就有诸葛亮对恢复汉室的信心,“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北伐时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因此诸葛亮内心深处一直希望恢复汉朝皇权。从这一点来看,乐毅辅佐姬姓燕国符合诸葛亮的价值观。

其次,乐毅有一个英明的主公,礼贤下士待他以诚,野心勃勃雄才大略,这是乐毅能够施展一身才华的重要前提。在诸葛亮眼里,他与未来主公的关系,犹如乐毅之余燕昭王。事实证明,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多次亲自上门拜访,表达恢复汉室的愿望或野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

第三,乐毅的军事奇迹是“以弱胜强”、“反败为功”,率军弱小的燕国几乎一举灭掉了强大的齐国,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这种不世之功很容易让年轻的诸葛亮神往。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虽为一介布衣,但是学贯古今,浑身洋溢着年轻人的豪气与锐气,可谓有着凌云之志。诸葛亮与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游学时,评价三人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其他三人仅可为刺史郡守,显然诸葛亮笑而不语的背后,就是自认为是社稷之器。可见,当时诸葛亮志向远大,也非常自信,立下建立惊天伟业的志向。

出山之前,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公孙瓒等都雄踞一方,唯有刘备一无所有,乃至只能寄居他人门下,投靠曹操、孙权建功立业伟大,还是投靠刘备建功立业伟大?毋庸置疑,只有投靠刘备这种连地盘都没有的主公,才能建立惊天伟业。由此也可见,从诸葛亮自比乐毅来看,注定了他不可能投奔曹操、孙权等这种已经成型的势力。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很多地方都模仿管仲与乐毅,希望能像这两位一样建功立业,但可惜的是,诸葛亮用兵虽多,立下的功绩却并不大,更是远不能与乐毅相比,这可能是诸葛亮一生的遗憾吧。唐朝杜牧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尽了诸葛亮的遗憾。

笔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自比乐毅”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两个启示:一是乐毅应该是战国最被低估的名将之一,诸葛亮眼光独到发现乐毅不凡,二是诸葛亮少年立志,一生实践志向,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