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母亲节是什么时候?人们是如何向母亲表达敬意的呢?

孝,是我们民族最为看重的德行,历朝历代都看重孝道,他已经凝聚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家,尽孝的思想也贯穿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身居高位的皇帝,还是身份普通的平民,都以孝为荣。春秋《礼记》中记载:“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秦汉《孝经·圣治章第九》中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唐代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国人重视孝道,尊敬母亲,而这也给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母亲”文化。就以“四大贤母: 孟母、陶母、欧母、岳母”为例。这四位母亲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培育孩子,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作用,最终让他们的孩子成为贤人,成为值得被世人尊崇的国家栋梁。由此可见,母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高低。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向母亲表达敬意的呢?古代与现代庆祝母亲节是否有相同之处呢?先来看看西方如何过母亲节。西方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这一天向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可以获得赫拉的庇佑。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随着西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母亲节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人们通过向母亲送代表 “纪念” 意义的康乃馨,向母亲表达爱意等方式来庆祝母亲节。

这与我们现在的母亲节习俗大致相同。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固定哪一天是母亲节,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感谢。人们会向母亲赠送也被称作忘忧草的萱草,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深情。例如《游子吟》:“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融情于景地体现出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或者向母亲赠送以萱草为主题的画作,来宽慰母亲。例如明代画家陈淳所画的《萱草寿石图》上便有一诗:“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为沾雨露深,颜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来向母亲表达祝愿。

而古代中国的母亲节与西方的母亲节明显区别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代母亲节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只要你想尽孝,随时都可以。只要在家,天天都要给父母请安,孝敬父母,因为关爱家长并不只是一天的事。古中国没有专门的设定一个日子来纪念,没有用一个固定节日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传统,而是希望能够依靠中国传统的礼法秩序,人们的自觉意识来强化这种感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注重“孝道”,每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并且国家也注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比如历朝历代颁布的《孝经》、《三字经》等著作以及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劝导人们行孝、尽孝。国家鼓励 “孝”,支持“孝”,例如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汉代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在谥号中就都有个“孝”字,例如汉武帝,就也称其谥号为“汉孝武帝”。

所以啊,中国人并不是没有母亲节,而是天天都过母亲节,把对母亲的尊重融入自己的衣食住行里。西方人以母亲节这一天来总结对母亲的感谢,这样可以让她们有一种被肯定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我们可以借鉴。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自己祖先们对母亲的感谢方法:行孝不只某一天,日日行孝才算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