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杜甫所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哀江头》吧。
公元755年,唐朝北方藩镇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依黄永年先生说法)。公元756年,唐玄宗已向蜀地逃亡,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但杜甫在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获。此时的杜甫正四十五岁。
被俘后,杜甫没有投降,也没有认命。如《新唐书·杜甫传》所说“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叛军将杜甫押解至长安,当然,因为杜甫并无官职,杜甫并没有被叛军下狱,而仅仅将杜甫作为充实京城的贱民。
沦陷的长安已经全无昔日的繁华。从当年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而今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从昔日的“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到现在的”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
从公元756年秋到公元757年春,杜甫作为铁蹄下的贱民被困在长安。其间杜甫写下了我们最熟悉的作品,如《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说,我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想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而现在,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准备到城南却跑到了城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边上行人很少而且都悲痛欲绝,昔日繁华的宫殿已经大门紧锁,欣欣向荣的柳树很孤独的在那里,已经没有欣赏它的美丽了。这四句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诗句含蕴无穷。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纵情玩乐,连骑射技艺都只是用来做游戏了。这些帝王后妃们没有想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前一刻,唐玄宗和杨贵妃还在曲江边玩耍,这一刻却人鬼殊途了,这世事变化如此的快,真让人有点难以适应啊!
此时,叛军又出没了,诗人忧愤交迫、心如火焚,他本来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杜甫的诗作,艺术造诣极高。这首《哀江头》运用了多种技巧,将叙事、抒情、写景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苏辙《栾城三集·诗病五事》), “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张戒《岁寒堂诗话》),笔力高不可及,成为后世效法的样榜。白居易的《长恨歌》,在立意谋篇上,显然受着这首诗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