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所作,借男女闺房情事来暗寓“干谒求进”之事
朱庆馀,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唐朝诗人,他的诗描写十分细致,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朱庆馀所作的《近试上张水部》吧。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跟我们现在的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处。自隋炀帝设立科举考试制度,从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成了天下间所有读书人的理想。所谓“孤村到晓犹灯灭,知有人家夜读书”,正是这一重学风气的最好描摹。
古代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当然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考生走后门的情况,比如唐朝的科举考试就没有那么严格,因为唐朝规定,读书人在应试之前,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行卷。
行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人脉,托关系。所谓的行卷,需要考生们在进京考试之前,把自己平时写过的诗文,比较能够拿得出手的,事先先让一些在各行各业名望比较大,地位比较高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学者看一下,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够得这些人的认可和推荐的话,那就代表着科考已经成功了一半。唐朝管这种行为叫做投行卷。
其实这不是一种好的社会风气,但为了功名富贵,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许多大诗人也未能免俗,留下了许多“行卷”的故事。
比如大诗人王维,在首次应试落第后,他不得不找门路行卷。他找到的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岐王又将他引荐给了玉真公主。王维抓住机会,凭借自己的诗作和高超的琵琶技艺,赢得了玉真公主的赏识。第二年王维再次应试时,终于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再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凭借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不仅赢得了顾况的青睐,还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有诗如此,居亦易也”的佳话。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位叫朱庆馀的诗人,以及他的一首诗《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说,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朱庆馀,浙江绍兴人。《全唐诗》录其诗177首,其诗多为赠别酬答、行旅题咏之类的作品。在朱庆馀的诸多作品中,《近试上张水部》是流传最久,最受后世赞赏的一首。它借男女闺房情事来暗寓“干谒求进”之事,含蓄委婉,格调清新。诗名中的“张水部”就是张籍,那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枫桥夜泊》的作者。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这是以“官名”称人,是一种敬称。而朱庆馀作为科举士子,在考前以此诗献主考官,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行卷”。
在这首《近试上张水部》里,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自己的卷子比作精心修饰过的漂亮眉毛。诗歌的表面意思是说:新婚之夜,新娘子心情激动,一晚上也睡不着。第二天不到天亮就起了床,在烛光下梳妆打扮,天亮后好去堂前拜见公婆。这时她心里在想,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她没有把握,只好羞涩地问一问身边的丈夫。
但实际用意却是,“洞房昨夜停红烛”:张老师,我昨天参加考试,交上卷子了。考场上我的表现一切正常。“待晓堂前拜舅姑”:张老师,我等着主考官宣布成绩。苦读十几年,此刻我的心情紧张又兴奋。“妆罢低声问夫婿”:张老师,我尽力了,把自己最好水平发挥出来了,但是心里还是没底,所以想问问您老人家的看法。“画眉深浅入时无”:张老师,你看我写的诗作好不好?合不合主考官的口味呢?
据《云溪友议》记载,朱庆馀的这首《近试上张水部》获得了张籍的赞赏,因此他在《酬朱庆馀》中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说,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由于朱庆馀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在回复中,张籍将朱庆馀比喻成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这样的妙女子,必然是会受到人们的赞赏,也就是说,张籍在字里行间中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庆馀看到张籍回诗后,悬着的心也立刻放下了:“张老师说我的诗写得很好,没有问题。太好了!”于是朱庆馀也因此而声名大噪。
公元826年,也就是敬宗宝历二年,朱庆馀一举考取了进士。他的行卷诗及张籍的答诗,也成为了后人自荐和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总的来说,朱庆馀为获得工作的机会,所写的这首行卷诗,是其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