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所作,深刻揭了有志难酬、抑郁悲愤的苦闷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辛弃疾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吧。

如果被问起对辛弃疾的第一印象,大部分的读者都会认为:他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很出名的一位抗金英雄,可惜人生太遗憾。若是深入了解辛弃疾就会知道:他是南宋最硬核的“古惑仔”,是男生心中的偶像,沙场点兵间意气风发,剑拔弩张下破阵杀敌,是22岁就能以50:5万人的绝对弱势,夜闯敌军大营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将军;他也是女生眼里的柔情郎、心仪对象,曾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这样柔情似水的诗句,惹人怦然心动。

辛弃疾出生在已经沦陷了的山东济南,自幼亲眼目睹同胞们是如何在金人统治下屈辱生活着。于是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家国,天天钻研兵法,勤练武术,苦读文书,可以说,他真是天命所归的将才。待到辛弃疾成年之后,参加了当地的抗金义军,为收复宋朝的北方国土做了大量的工作。后来,由于北方抗金形势发生了变化,辛弃疾率领一支义军回到了南方。

到了南方之后,始终藏着一个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愿望,他天天盼望有朝一日带着军队打过淮河去。还曾多次上书抗金北伐的建议,例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很有用、很受好评,但当时的朝廷并不愿意打仗,因为当时的皇宫贵族,朝臣官员全都沉迷于暂时的安乐,得过且过,怎么也不愿意发动战争,因此反应却很冷淡。

现实真的是很残酷啊,纵然辛弃疾有着出色的才干,但他是“归正人”(从金国归附而来的宋人),南宋朝廷认为他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人,加上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惹得官场主和派的不满,于是受到了排挤,频繁被派往各地担任转运使、任地方官员,每一任官职短则几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因此,他在“不是被调任,就是在被调任的路上”的折腾中慢慢变老,他深感落寞,感叹岁月流逝,壮志难酬。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约略相当于副知州,也就是南京市副市长)。这一年,他已35岁,南归已超10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不免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他登上建康(南京)的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说,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向天边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我看完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辛弃疾说,不要说鲈鱼肉度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像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我也不会学求田问舍的许汜。只遗憾时光流逝,国家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兼抒情。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总写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景色:气象阔大,辽远空旷。接着“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作者远眺沦陷区美丽的山,心中却有无限的忧愁和愤恨。接着“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作者用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接着“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借用杜甫《后出塞》诗中“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和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关于刘孟节的典故,表明壮志难酬的作者,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现在也只能借拍打栏干发泄出来了。

下片则是借典故直接言志。

开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三句,作者借用了《晋书·张翰传》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是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对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相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这个典故所抒发的主要就是这种有乡难归的苦痛。

接着“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句,借用了《三国志·陈登传》里的典故:许汜“求田问舍”,遭遇陈登的鄙视,又遭到了刘备的挖苦!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不应该在得过且过中度日。

接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引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树犹如此”的典故:东晋著名将军桓温率军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借这个典故,抒发自己心里的忧惧: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年岁渐增,但国事飘摇,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可以说,写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辛弃疾的复杂情感——怀念家乡,报国无门,难遇知音等。

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不仅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这些内容,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表达了出来,让我们觉得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让我们百读不厌。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联想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三个典故的连续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字字含血,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不愧为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