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将军赴定州》郎士元所作,他的送别诗为何为后世称道?

郎士元,字君胄,唐朝时期诗人,与钱起齐名,让人合称“钱郎”。朗诗元的诗作内容较为贫乏,大多是投赠送别之作。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郎士元所作的《送李将军赴定州》吧。

送别,对于一个漂泊多年的人来说,伤感其中而又习惯其中。就像是一部被翻拍的电影,情节没有一点变化,只是换了主角。但对于一个蜗居于柴米之中的人来说,仍不能忘却,那场电影的幕布上,一只又一只挥动着的手掌。厚实的,细腻的,柔弱的,铿锵的,遥远的,短暂的,一股脑都被云彩带走了,隐没于晚霞之中,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等待天明,等待友人的归来。

古人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与人之间却总要面临分别。当朋友要离开,送别就成了表达深厚友谊的首选。

送别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送别诗表达着友谊,也凝聚了伤感与凄凉。

例如,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其挚友孟浩然乘舟远去时的伤感与寂寞,尽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滔滔东去的长江,是他无尽的伤感与思念,与挚友的离别,更使阳光三月的明媚阳光为之暗淡。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与无奈呀!

再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虽然这句诗未指明要送别的人物,也未直揉其离愁别绪,但是,也正是因此,这首诗成了中外离别诗中的名句。对古人的追忆,正是对现实的写照。骆宾王深知好友此行可能是“荆轲刺秦王”的翻版,却把心中之悲伤化作凄冷的河水,这又是何等的愤慨与悲壮!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历史中,大凡写送别诗的都是出于友情的需要,然而专业写送别诗,还写得闻名天下的当属唐代的郎士元。

郎士元,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郎士元与钱起齐名,诗名甚盛,世称钱郎。他们专攻送别之作,是祖饯诗会上的明星。例如,郎士元的《送李将军赴定州》就是当时比较著名的送别诗: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郎士元说,军中大旗猎猎作响,汉家大将将要挥师出征;看他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关塞悠远,春风难以企及,未到关前,就已经看不到春色了;关外,风卷沙尘,黄沙弥漫如云,遮天蔽日。军中鼓声,悲壮激越,直达遥远的沙漠;戍台烽火,阻隔着浩荡的黄河。想到将军所去之地,在那阴山之北;慑于将军声威,入侵的强敌已经求和。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一作《送彭将军》,诗当作于作者任左拾遗时。

首联“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两句先是渲染气氛“军中大旗猎猎作响”,然后是交代离别的主角李将军。

颔联“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两句写李将军要去的地方——塞外,那个地方非常荒凉,突出戍边环境的艰辛。

颈联“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两句写军旅的豪壮,尽管塞外条件的艰苦,但将士们精神饱满,士气高涨。

尾联“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两句说道,因为将士们士气高涨,李将军你到了军营带领他们一起战斗,必定使得敌人闻风丧胆,未开战敌人就已经投降求和了。

对于郎士元以及他的诗,高仲武(唐诗选家)在《中兴间气集》中曾经说:“二公(郎士元与钱起)无诗祖饯,时论鄙之。”当时的人出京作官,如果没有钱、郎诗送别会很没有面子。郎士元传下来的诗中,题目中最多见的就是个“送”字。看上去朋友很多的样子。

郎士元写赠别诗估计和韩愈写墓志铭差不多状况,未必和被送之人有什么深情厚谊。不过这位李将军地位显赫,又是去自己的家乡定州,于是郎士元把对方大大地褒扬吹捧和鼓励了一番。

郎士元,这个唐代大历时代的诗人,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在送行诗上为人称道,主要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一套写作送行诗的结构模式,他把这种结构模式随意调整而写出应酬之作,在技巧上超越了他人;文章还指出,尽管如此,在对郎士元的评价中,古人也有过高之处,比如说他近于谢灵运或与钱起齐名,都有失公允。而郎士元诗作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如对仗不工,造句不精。因此,郎士元在大历时代得与钱起齐名,纯粹只是因为饯送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