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的老将众多,却很少有年轻的将领呢?
在唐代初年这个繁荣强盛的年代,同时很多猛将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我们熟悉的卫国公李靖、“门神”尉迟恭,文武双全的名将刘仁轨、一战成名的裴行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01话唐代老将,不得不提这些人
李靖,世称李卫公。说到他,世人有谁能不赞叹一句唐代最牛武将。李靖是公认的杰出军事家。他两个月平萧铣,三个月灭东突厥,四个月破吐谷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
除了李靖,功勋卓著的还要数尉迟恭。尉迟恭早年为人忠厚朴实,性格豪爽。被李世民收到麾下,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战场上,他将生死抛在身外,奋勇当先,攻城破寨,挺身救主,为守护唐代安定杀出了一条路。
当然,还有刘仁轨,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将。但是,比起前面两位老将,刘仁轨并不出名,因为他前辈子都在从事文字工作,从未带兵打仗,可以说是位文弱书生。然而,在他六十多岁时,竟然上了战场并建功立业。
正是这位从没上过战场的六旬老人,在最后关头,不仅解决了唐高宗时期迟迟攻克不下的百济反叛的问题,成功收复了百济,并且成为了人人敬仰的一代名将。
除了忠心耿耿的唐代老将,大唐的一些藩将也值得敬佩。这些藩将也为了大唐的荣耀而出生入死。就像突厥王族的阿史那社尔等人,他们都是李世民和李治最信任的治理周边部族的得力助手。
02为何大唐老将众多,年轻将领稀少呢?
①、唐代的老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自唐代开创以来,唐代皇帝都将一统全国作为最高的政治抱负。如何一统全国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抵御外敌。例如和最难搞的突厥和高句丽进行作战,在李世民英明的军事战略领导下,苏定方、李勣等大将不畏外敌,英勇作战。
这些大将久经沙场,钻研对手的弱点与作战方针,他们牢牢抓住对手的优劣势,以此来训练唐代大军。因此,此后的唐代皇帝十分看重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们,重要战事也几乎都交由他们处理。
所以,唐代名将们都很擅长和番邦异族作战。但随着名将的老去,还未有机会将经验与作战方法交付给下一代年轻将领,所以年轻将领鲜有熟悉如何作战的。
②、等级森严、番邦贵族掌握话语权
如上文所说,唐代皇帝重视老将,因此年轻将领很难一战成名。而且老将多是遗留下来的开国功臣和番邦贵族,等级十分森严,无权无势的年轻将士,想要建功立业十分困难。
但是,总会有个特例去打破这些规则,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白袍将军—薛仁贵。贞观末期,薛仁贵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大军。在郎君刘君昂被围困时,薛仁贵只身一人杀入敌军阵营,敌军溃败而逃。
在驻跸山一战中,薛仁贵身穿白色战袍,把敌军杀得鬼哭狼嚎,唐军乘势一举击败敌军,大获全胜。唐太宗看到薛仁贵的英勇善战,觉得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对他殷切期盼:“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世民当时的一番话体现了作为一个英主必备的能力—欣赏人才。同时,他也看出了唐将年龄较大,将领中缺乏新鲜血液。李世民希望军营里能多出几个像薛仁贵这样的初生牛犊。
经历了攻灭高句丽,战功达到顶峰后,随着苏定方等老将去世和作战失败,薛仁贵的传奇一生也逐渐落下帷幕。
大非川战役中,薛仁贵的主力和后勤完全脱节,副帅郭待封没有按照规定留守大非岭,而是带着人马和辎重粮草接应薛仁贵,唐代十几万大军被吐蕃四十万大军半路截住,全部围杀。
薛仁贵以前的战功因为一场失败的战役而被埋没,主要原因是副帅郭待封没有听从命令,擅自带兵行动,导致唐军被吐蕃围剿。
这场战役透露唐代等级森严,贵族掌握话语权,不会信服平民出生的将领等问题。即使薛仁贵有“三箭定天山”的战功,在唐代官场上也步步维艰。
③、唐军作战能力下降
自贞观之治以后,没有了李世民的军事领导,唐代大军的素质明显降低,作战能力急剧下降。
尤其是在薛仁贵征战百济的前后,大军散漫,没有纪律性。这段时期正好也是唐代府兵制的没落期,唐玄宗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这一做法更加打击了士兵的积极性。有钱的人家为了吃军饷去当兵,导致大军中多为不思进取的富家子弟,大军也就没有了向心力与凝聚力,再难出名将了。
03英雄何处觅
贞观初年,多有纷争,造就了诸多名将去守护唐代,开辟盛世。唐盛年,随着一批老将的去世,年轻的将领们还未塑造成型,一场场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唐将由盛转衰。可见,乱世出英雄,盛世埋英雄。英雄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在乱世中更能显示他们的气概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