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所作,刻画出遭受打击之后的悲伤少女形象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唐朝文学家,被誉为“诗豪”,他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十分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刘禹锡所作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吧。
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开以水写愁的先河,满是痴女的幽怨之情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劳动,但他们是否把自己唱的民歌,自发地称为竹枝词或者竹枝调,已经不可考。但最早的文人竹枝词可追溯到中唐诗人顾况的《竹枝曲》,而使竹枝词发扬光大的,却是唐朝的刘禹锡。
刘禹锡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在四川做官的时候,采集了民歌,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写下了十一首著名的民歌体诗《竹枝词》,这个中间不乏他对歌词本身的改良和再加工,但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唐朝巴蜀民歌的热烈轻快爽朗的风貌,对竹枝词诗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至于后世将改造成七言体的民歌,或者按照这种民歌方式创作的诗,都叫做竹枝词。
爱情诗是唐诗宋词中永恒的主题,很多名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赞美着爱情,刘禹锡也不例外。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里,至少有三首与爱情有关。其中,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描写的就是一位被情郎抛弃的女子那悲情痛苦的生活,将自己的视角转变为这位女子的视角,写下了这一首感人至深的凄美情诗。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说,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被贬时期,当他在云贵地区遍访民情时听到了一首关于凄美的爱情故事的民歌,当即深度挖掘,挥笔写就了这一首经典的情诗《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这首诗也正是他晚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爱情诗,诗风不再是年轻时那般硬气、果敢,而变为细腻、委婉,短短四句话就把一位在爱情里遭受打击之后的悲伤少女的形象生动刻画了出来,读来尽是很是忧愁与伤感。
这首诗的首句“山桃红花满上头”,描绘了一幅巴蜀地区桃花开满山头的画面:层峦叠嶂的山峰,鲜红的桃花掩映其中。桃花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桃树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蜀中自古多桃花,每年三月,数万亩桃花如醉霞绯云般竞相绽放,令人流连忘返……在文人墨客的吟咏下,蜀中桃花自古就带有浓浓的文人气质。杜甫曾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咏出“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这样的传世佳句。
第二句“蜀江春水拍山流”写江水拍山而流,就像水恋山的情景:蜀江的春水,一边拍打着山崖,一边向东流,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这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延伸描写,又为下文描写春水长流,但不及女主人公的愁怨做了铺垫。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但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这是一种托物起兴的写法,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这首诗的第三句“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担心:“花红”,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易衰”女主人公忧虑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像这红花一样容易凋谢呢?真无法预知。
第四句“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用了第二个比喻“以水喻愁愁写出女主人公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综观刘禹锡的这首诗,格调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全诗先写了女主人公眼前山水,然后再以它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成功的表达了出来,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经典之作。
这首诗给后来的李煜带来了灵感,他的《虞美人》中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