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北宋柳开所作,被称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是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他的脾气粗暴,刚愎自用,喜欢自吹,与处士潘阆志趣相投,潘阆经常嗤笑他,但柳开却不以为然。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有一次,柳开和潘阆到外地出差,晚上要住宿的时候,找到一间客栈,但这个客栈只剩两个房间,而且还有一间是闹鬼的!那么谁住闹鬼的房间呢?这就为难了客栈老板了!

正当老板为这事发愁的时候,一向自负而且喜欢吹牛的柳开却自告奋勇地说:“让潘兄住另外一个房间,我来住这闹鬼的房间吧!我的文章豪气冲天,鬼神看了都胆战心寒。我的胆气威震天下,使胡虏闻风丧胆,即使这里有妖魔鬼怪,他们听到我的名字也会乖乖滚开。”于是老板如释重负地叫服务员打开那间闹鬼的房间,而服务员则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打开房间门,布草擦洗简单收拾一下,服侍柳开躺下休息。不一会鼾声如雷,不一会夜幕漆黑,风声鹤唳

喜欢抓弄人的潘阆那肯放过这个机会呢?于是装扮成小鬼的模样,从闹鬼房间的窗爬进去,然后大声喊道:“大胆柳开,你可知罪?”柳开还真的以为遇到了鬼,马上爬起来,跪在地上一个劲儿磕头叫饶命

潘阆觉得很好笑,但他没笑出来,他还得借机会规劝好朋友改掉喜欢吹牛自负的毛病,于是慢慢地数落起柳开平时所做的不法之事和他的隐私,越说声音越高,最后大声嚷嚷道:“阴间的阎王,因为你平时积累的罪过数不胜数,特地命令我拿着神符来捉拿你,你今晚必须跟我走一趟!”

柳开这下可吓得不轻了,竟然尿裤子了,潘阆也觉得玩笑开大了,于是哈哈大笑,卸掉伪装,扶起柳开,但柳开就是不敢起来,潘阆只好表明自己身份,柳开才慢慢回过神来,认出来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潘阆。这时潘阆再一次好心相劝柳开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但不知道柳开有没有听进去,只知道他还怔在那里很久,潘阆什么时候走,他都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柳开很匆忙地离开了这个地方。后来他这件事不胫而走,人们都说柳开平时说话满口狂言,天不怕地不怕,还常常讥笑别人,这次却被装神扮鬼的潘阆揭穿了老底。他无地自容,很是生气,自此不再与潘阆来往。

柳开还自负很有才学,曾狂言:“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又为了表明自己读很多书,在他考科举的时候,他用车装着了一千卷文章献给考官,打算通过此举博得世人的喝彩,赢得才子的名声。

但是,当时有个叫张景的人,与柳开同年应试。张景为人低调,又有才学。与柳开不同,张景只将一篇文章献给了考官。考官对柳开的读书笔记不屑一顾,却对张景的文章大加赞赏,评为“优等”。时人都道:“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这件事再次打击了自负的柳开。正因为多次的打击,才使得他后来认清楚自己的缺点,决心改掉这些毛病,踏实做学问,低调做人做事,后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柳开在宋代首先倡导学习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反对晚唐、五代的文风,可以说后来的欧阳修也受到了他的影响。而他的诗也学习了韩愈的风格,尽管流传到今天只有八首,但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例如,他的一首《塞上》就被称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这首诗是柳开的名作,诗人犹如技术高超的摄影师,在最引人注目的一瞬间按下快门,给读者留下了一幅渗透着力之美的画面:

塞外的大漠上,风儿不吹,云彩不动,一切都像凝固了,突然,一支响箭呼啸着直刺云霄,窥探宋朝边境的胡骑蓦然举首,仰望长空……

但是,这幅画并不能全部概括这首诗。如果一首诗只是一幅静止的画面,那就未免会使人产生单调之感,一首好诗应该给人以画面的流动感,扣人心弦的音乐感以及丰富的内涵。

第一句“鸣骹直上一千尺”从鸣骹的高度和射出时的姿态来写箭的威势。“直上”写了鸣骹破空而发、直刺云霄的穿透力,表现其不可阻遏的气势。“一千尺”写鸣骹在空中所达的高度,以衬其发射时的力量之大。

响箭因风而鸣,其射出时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响声就越大;力量越大,飞得就越高,声音自然就传得越远。该箭直上一千尺的力量与气势,使读者很自然地想象出响箭那尖利刺耳的呼啸之声,随着它的飞升迅速弥漫于整个边塞辽阔无垠的天地之间。这是从箭的威势上正面烘托其声之“干”。

第二句“天静无风声更干”运用反衬,以环境氛围来烘托鸣骹。“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分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用一个触感的字来表示听觉,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而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如唐代唐彦谦《咏葡萄》“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李商隐《楚泽》“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孟郊《戏赠无本》“长安秋声干,木叶相号悲”,就是如此。

诗与文不同的一个地方,就在于文章是辞达而已,而诗却须力避平庸,每一个字都要斟酌,最好都要出彩。因此,诗句总会有一些“不通”的地方,才能显得有诗味,那是不能用日常的逻辑去规量的。

第三句“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象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

第四句“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瞭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

这首诗,通过通感、正面和侧面结合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瞬间浓缩丰富的内容,展现高超的技巧,将鸣骹的威势表现得无以复加,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据说,当时就有人将柳开这首《塞上》画成图画。无疑,这首诗具有立体感和画面感,构图性很强。冯太傅端尝书此诗,顾坐客曰: “此可画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