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七盘岭》初唐五律名篇,表达了沈佺期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
自古以来,很多才子在某些方面才华出众,但由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未能取得相应的成就,沈佺期就是这样一位才子。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工五言律诗,尤擅七言之作,被尊为七律奠基人。他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其所作多为应制诗,不脱梁陈宫体诗风,但他们也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的创作经验,重视对仗的谨严精密与音律的和谐。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年仅十九岁的沈佺期考中进士科,以少年俊彦的姿态在大唐政坛上华丽丽地出场了。宋之问也是这一年的同榜进士,两人后来又一起做了协律郎和考功员外郎,成为御用诗人之双璧。沈佺期与宋之问的文学与人生,从此就这样错杂在一道了。
话说,在后来的唐中宗时期,朝廷曾经举办过一次诗歌比赛,规格很高,派当时第一才女上官婉儿担任主评委,大臣们纷纷写诗应制,可谓盛况空前。沈佺期与宋之问两位才子当然也不甘人后,积极参加。
沈佺期写的是:“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而宋之问写的是:“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两首诗一出来,其他人的作品都纷纷被淘汰,最后就只剩沈、宋这两首诗的巅峰对决了。但这两首诗孰优孰劣,我们还真不好判断,但在当时,主评委上官婉儿已经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她说:“沈佺期的结语是‘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而宋之问的结局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言尽而意未尽,袅袅尚有余音。”上官婉儿这番话,作为文学评论而言,即便在今天来看也是相当公允且极有见地的,真不愧为才女,使得当时在场的所有参赛者都为之折服,当然也包括了沈、宋两个人。
俗话说“文无第一”,沈佺期的这首应制诗尽管比不上宋之问,但并不能说他文学水平就很低。他的诗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地位的,比如他的这首《夜宿七盘岭》就是唐诗中的精品,后世给与很高的评价。
《夜宿七盘岭》
〔唐代〕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首联“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两句破题,点名时间、地点、事由。“独游” 二字显出自己在无限失意的情形下出门远游,此刻独自夜宿于离京城千里之外的七盘岭上; “高卧” 二字点出了是住宿在高岭险关之上,兼有东晋谢安 “高卧东山” 的隐游意味,进一步表明失意独游的境遇。
颔联“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两句,描写夜宿的情景和诗人的感受:山中的明月似乎就悬挂于窗前,天上的银河则仿佛就要倾泻入房间一样。这样清幽的环境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颈联“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两句,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平仲”是银杏的别称。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平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平仲之实,其白如银。”这里即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尾联“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两句,写诗人结束七盘岭的不眠之夜,抒发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况。谢惠连诗:“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老杜诗“相看万里客,同是一浮萍”。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是诗人出关中入蜀川必经之地。此联意为,一夜惆怅难寐,自己空听着杜鹃声催:“不如归去”。突然间,传来了几声晨鸡的啼声,这意味着远游之人即将起程。再仔细辨认,这催行鸡声是从前几日经过的褒城传来,恰与催归的鹃声相悖,这无疑在一夜难眠的羁旅愁绪上又增添了新的怅惘。因为再深一步入蜀,将连关内的鸡鸣也听不到了。
整首诗以写景为中心,写景富有特色,以景衬情,声律讲究,骈偶精工,构思巧妙,表现了诗人较高的艺术水平。《近体秋阳》评价此诗开启盛唐诗风:“此诗高灏,而抑复纵逸不羁,落落彼开宝作家风味,其庶几此肇乎!”《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称此诗对孟浩然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三、四隽出,后半欲启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