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于义:清朝一代贤臣,最后是怎么死的?
说起刘于义,知道的小伙伴可能不多,他是清朝一代贤臣,最后结局如何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346年前的今天,1675年3月2日(农历1675年2月7日),刘于义出生。字喻旃,号蔚冈。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刘一夔之子,刘复之父,武进西营刘氏第十一世。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学者,也是一代贤臣。
体恤百姓,执法无私
刘于义是一个很能体谅白姓的官员。刘于义在山西任职期间,发现山西没有过多的粮食储备,所以每至青黄不接之时,百姓就要忍饥挨饿。看到这样的情况,刘于义上疏雍正帝,奏请每年从耗羡中拿出四万两白银,用于在太原、平阳、潞安、大同四地买米贮仓,于春天评价卖给缺粮食的百姓,到了秋天再买入一定的粮食。雍正帝命令时任山西巡抚伊都立视当地情况酌情办理。
刘于义的做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疾苦。
雍正四年(1726年)刘于义出任仓场侍郎。
然而仓库官吏以次米偷换好米,并将好米盗卖进而赚取私利,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积习。自身清正廉洁的刘于义不吃这一套,并对此加以严厉整顿。刘于义严格检查出、入米的数量,并随时抽查余米定数,不给倒买倒卖者任何可乘之机。一时间,仓场多年的陋习弊病得以彻底整治。
雍正八年(1730年)刘于义调任吏部侍郎。
在任上,刘于义奉命同侍郎牧可登一道,到山东检查赈灾情况。到了山东之后,刘于义认真核查各项赈灾进展,并同时任山东按察使唐绥祖一道,弹劾济南知府金允彝袒护邹平县知县袁舜裔亏空一案,最终二者都受到相关制裁。
督军储、策水利
刘玉义除了体恤白姓,还善水利。雍正九年(1730年),刘于义被任命为直隶河道总督。
在任上,刘于义发现北运河通漕花销过大,建议将漕米留在天津,以减少津贴,但给地方官留下米耗的百分之一作为日常开支用度。
在治河中,刘于义多次亲赴工地,实地勘验。侍郎何国宗建议建鸡心闸口十四座用于阻拦河水。而刘于义则认为“阻水当停。并请展坝面,使无碍水道。”刘于义的上述治河方法均被雍正帝采纳。
忠君爱民,死法突然
刘于义一辈子都奉献在为国为民上,还没安享晚年,却因为不小心绊了一跤而失去了生命。
纵观刘于义的一生,可谓是真正的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