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与钟繇的一生有何贡献?在曹魏是何地位?
钟繇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钟氏,相貌不凡,聪慧过人;王朗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被尊为“曹魏治狱双杰”。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一、忠心于汉,曹魏三公
与钟繇相比,王朗被“黑”得是非常惨,不仅被《三国演义》中“武乡侯骂死王朗”丑化,认为他是助推曹操成为魏王,逼汉献帝汉献帝禅让的“罪魁祸首”,甚至还被上司曹操以兵败于孙策嘲讽过。然而真实的王朗却是东汉末年少有的一股清流,不仅因为老师逝世毅然选择弃官为老师服丧,还曾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因此升官为徐州牧,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会稽战败可以说是王朗一生仅有的一处污点,因此就说王朗不善军事,但真的是这样吗?当时孙策新败东汉宗室刘繇,挟大胜之余威进攻会稽,会稽功曹虞翻建议王朗避其锋芒,弃城而走,但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没有同意,在固陵列阵抵御。孙策虽然骁勇善战,但都败给了王朗,只得拜见叔父孙静问策,在孙静指点下,孙策以疑兵迷惑王朗,自己亲自绕路来抄王朗的老家,王朗这才落败。
孙策平定会稽后,想要劝降王朗,但王朗没有同意,眼见劝不住,孙策也不强求,而是将王朗流放迁移。本为朝廷命官,被流放的处境可想而知,幸亏王朗平日深受爱戴,部下忠心跟着他,但哪怕再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王朗依然善待下属,“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后来丞相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辗转数年才抵达许都,被先后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建立后,王朗又历任少府、奉常、大理,因为在处理事务和判罚时都会从轻发落,与钟繇俱以治狱见称。在曹操逝世后,王朗又历仕曹丕、曹叡,经常上书劝谏二帝,曹丕好游猎玩乐,一玩就是一整天,王朗于是谏言:“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曹丕虚心受教,不再半夜回宫;曹叡喜好营建宫室,王朗也站出来及时劝谏:“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受到帝王赏识重用的王朗就这样升任司空、司徒,成为曹魏三公之一。
二、贵相天资,成就瞩目
“此童有贵相,然当厄於水,努力慎之”,因为相面者的一句预言,钟繇得到了家族的全力支持,加之他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很快就脱颖而出,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侍立于汉献帝身边。此时汉献帝身处长安,但过得并不如意,大将李傕、郭汜等人专权独断,而汉献帝只不过是一个“吉祥物”罢了。但此时汉室国祚尚存,李傕、郭汜倒是不敢轻举妄动,不料曹操派人来了,二人本来想扣留使者,但钟繇认为只有曹操是忠于汉室的,建议“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得到二人采纳。而曹操很早就从荀彧口中知道了钟繇这个人,如今听说他还为自己说好话,于是生出了将其纳入自己麾下的念头来。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等人因为争权而关系恶化,郭汜密谋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营中,但计划泄露,李傕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在钟繇与尚书郎韩斌等人的共同谋划下,汉献帝成功出逃,钟繇因此被拜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颍川钟氏是当时颇具影响的世家大族,以世善刑律著称,而且钟繇不仅继承家风,在军政上也是一把好手。建安四年(199),马腾、韩遂诸将恃强居于关,再加上袁绍的威胁,每每让曹操头疼不已。为了打消后顾之忧,钟繇受命出任司隶校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袁绍在官渡对峙,稳定了关右的钟繇送来了两千匹马以供军用,曹操称赞其为萧何,“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此外,钟繇的军旅征途也非常瞩目,他大败了自己的外甥,袁绍之子袁尚任命的河东太守,平定了几次叛乱,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时也有钟繇的身影。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建立后钟繇又步步高升,先后任大理、廷尉、代贾诩为太尉,荣登三公之列。
三、继往开来,后世难继
王朗博学多闻,因为校注儒家经典而很有名气,文集著作很多,正始六年(246),王朗所作的《周易传》还一度成为魏国朝廷官方考试书目,是那些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钟繇的书法成就也非常之大,除了得天独厚的天赋外,钟繇的刻苦好学的程度也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学习书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钟繇继往开来,集前人之大成,又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切磋,三十余年沉溺其中,甚至有了自己的一套对笔法的理论。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的钟繇影响很大,被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他的字体,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相比经学与书法,可能入仕对王朗和钟繇来说都只能是“副业”吧,二人都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且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难怪魏文帝曹丕会在一次退朝后对旁人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