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魏象枢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何能人之处

魏象枢清朝能臣,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一、从绝交开始

康熙年间,魏象枢的同乡好友魏裔介升任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实权最大,老乡们纷纷上赶着巴结。魏象枢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让人看不懂。在得知魏裔介升任吏部尚书后,魏象枢马上给他写了《寄同年魏贞庵先生书》:

“顷闻先生中铨之席,已荷特简,为海内苍生加一餐。某愚狂粗鄙,无言可赠,惟愿谢绝诗文,谨慎延接,其所以严防假藉者,大抵在此。此席千百其怨望,即千百其指摘,不得不尔尔也。”

意思是,兄弟你升官做吏部尚书了,咱们以后还是别来往了。这是一封绝交书!

看到这儿,很多人会以为魏象枢是想效法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当年,嵇康的好友山涛去给司马家族服务,嵇康一怒之下,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绝交书不仅轰动朝野,也让山涛从此名垂青史。

其实,魏象枢和嵇康则不同,他和魏裔介绝交,并不是沽名钓誉,他是怕有人假托自己的关系走后门,给朋友带来不便,兴起腐吏之风。

给魏裔介写下这封书信时,魏象枢正辞官在家侍奉年老病弱的母亲。早些年的时候,他与魏裔介职位同级,又是老乡,兴趣相投,因而十分要好。眼下朋友升任吏部尚书,他一致仕之人,一是担心自己不在京都有人借自己的名义鱼目混珠,二是爱惜自己的羽毛,魏裔介身为吏部尚书,树大招风,魏象枢也不想魏裔介给彼自己找麻烦。

按照魏象枢的观念来看,此时不绝交,更待何时?

那么,这位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魏象枢,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大人物呢?

二、两大权臣的噩运

《清史稿》记载: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

魏象枢,字环极,明朝末年,他已经通过乡试,成为一名举人。只可惜没等他进京参加会试,明朝便灭亡了。清朝顺治三年,清朝举行第一次科举会试,魏象枢和他的直隶老乡魏裔介同时高中,从而成为清朝第一批进士。

魏象枢历经顺治、康熙两朝,是清初誉满朝野的第一大谏臣清官。为官地位最高时,曾掌司百官法纪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任从一品秩刑部尚书。

魏象枢在康熙朝的表现最为突出。很多人一提起康熙朝的人物,总忍不住把影视《康熙王朝》拿出来对照,里面有李光地、索额图、明珠、陈廷敬这些大人物,却唯独没提魏象枢,其实,魏象枢之功,不容小觑。

在康熙朝,鳌拜被擒之后,明珠迅速崛起,很快和索额图对立,成为康熙朝最大的两位权臣。明珠、索额图二人卖官鬻爵、党同伐异,让康熙朝的吏治逐渐衰微。后来,“明相”和“索相”倒台,魏象枢立下大功。

《国史碑传集·魏象枢》曾记载:

是日,地连震,上昼夜坐武帐中。象枢直入奏曰:“地,臣道也;臣失职,则地反常。臣不能肃风纪以修职业,请先罪臣以回天变。”

众所周知,古代君王迷信,认为类似水灾、旱灾、地震等天变,都是上天降下天谴,惩罚纲纪乱象或治国昏聩的征兆。一次北京发生地震,作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魏象枢,便趁势见缝插针对康熙说——“地,主要象征臣工所做的事,臣工失职,所以大地才会反常,发生地震。我作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不能肃清百官风气纲纪,使整个大清海内河清,皇上应该先治我的罪来安抚上天的怒火。”

魏象枢情真意切,忠心耿耿,这下连康熙都看不过去了。且不说地震与百官有无关系,就算有关系,也轮不到他这位督察员的官员来扛雷啊。

于是,康熙一下子知道了魏象枢啥意思,赶忙说——“请卿畅言!”

魏象枢一听,立马祭出大招表示:

“天变若此,乃索额图、明珠二相植党市权,排斥忠良,引用佥壬,以剥蒸黎之应。”

这句话,不用翻译都看得懂。魏象枢早就在这儿等着康熙呢,发生地震,首先是百官出了问题。百官有问题,那领导百官的索额图与明珠二相,能走得了?全怪他们搞党朋相争,致使吏治腐败。

其实在这儿之前,康熙早就看不惯索额图和明珠了,早就想给他们动动土,眼下恰逢天变加上魏象枢的直谏,正是敲打二相的时候。

而《国史碑传集.魏象枢》则直接记载了这么一句——“二相之黜,象枢最先有以发之也。”

索额图和明珠的倒台,前前后后延续很多年,但他们的噩运,从魏象枢开始。

由此可见魏象枢抖抖机灵,动动嘴皮子,二相便丢官罢爵,人仰马翻。这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不简单。

三、言官当如魏象枢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魏象枢做官做到极致,可谓是达到了绝情、绝义、绝交状态,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大家对魏象枢既畏惧,又佩服。

有这样一件事,吏部尚书王永吉在某一天远远就看到了工科给事中魏象枢,他惊惧万分,大老远就侧出了半个身子给魏象枢让出道,示意其先走。

魏象枢受容若惊,以为是尚书大人在给自己挖坑,毕竟人家大自己四级,不敢僭越。没想到王永吉却坚持要给这位仁兄让道。这可真把魏象枢难倒了。

根据《清实录》记载:

京朝官之途遇也,秩卑者或勒马候过,或让道旁行,显贵则昂然前行。

也就是说清朝京官在路上遇到,小官一律要给大官让路。如果不让,是为僭越,捅到皇帝那里,是要惹上官司的。

最终,还真王永吉坚持到了最后,堂堂吏部尚书,让道路于小小的工科给事中魏象枢,这让很多人都不解,大家还以为尚书大人有什么把柄握在魏象枢手里呢。

最终还是王永吉自己道破天机——“吾每过其门,门可罗雀,其清操可想,吾甚敬之。”这么看来这个王永吉觉悟与观察力之高,还真是位难得的好官。

原来是王永吉与魏象枢家相隔不远,每次上下朝或者路过,都可以发现魏象枢家的大门口,门可罗雀,连苍蝇都不来打打秋风。试想,不是廉洁到一定程度,又何至于此?王永吉相比之下,对魏象枢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么,魏象枢这样一个人物,到底是否招皇帝喜欢呢?

顺治年,魏象枢所奏,多被采纳。康熙初年,因魏象枢的直谏检举,一大批贪官污吏被罢免,使吏治得到一定程度澄清。康熙赞之以“清、慎、勤”三字,在其因病致仕后,更赐其“寒松堂”匾额以彰其德行。

乾隆年间,即便魏象枢已经不在,乾隆仍旧时常在朝上说“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这些在《清史稿》多有记载。

四、官场“活阎王”

那么,这样一位人物,到底是如何成才的呢?

所谓“学而优则仕”,魏象枢生于明朝,打小便立志要当官为百姓谋福祉,做一个大大的好官。然而,当他好不容易终于在25岁中举,正准备撸起袖子施展抱负的时候,明朝就已经灭亡了。

作为亲历了明朝灭亡的有识之士,魏象枢曾深深认识到明亡之根本,在于腐败,在于弊政。因此,立下志向,假以时日自己再做官,不做别的,就做言官、谏官、督察官,让所有贪官污吏都无所遁形,誓与一切腐弊官员势不两立。

顺治3年,魏象枢中进士。一中进士,他就立下誓言说“唯誓绝一钱,可报圣恩”,意思是我魏象枢从今天开始当了官,唯有和“钱财”绝交,才能报答皇上的恩情。并且,他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人物。

魏象枢认为,对钱财有贪求,全因为对衣食住行不满足,有所要求。因此,打做官后,魏象枢便十分节俭,出门有马车坐马车,无马车就走路上朝。吃的东西,也是一般寻常农家常用吃食。住的,简单的乡间院落即可。对穿的,就更不讲究了,寻常便服,来来去去就三两套,打满了补丁。

《清史稿》记载,一次魏象枢和一大帮同事准备上朝,突然顺治皇帝就来了,大家只得战战兢兢地让出道路,跪在两边。没想到,等到皇帝从魏象枢身旁路过的时候,突然喊了一下魏象枢的名字,并且大笑一声。魏象枢吓得噤若寒蝉,搞不清楚状况,等皇帝驾辇过去,同事才和他说:“皇帝笑你的官服呢!”

魏象枢一看,自己还穿着初入朝为官时那套官服,早已经洗了千百遍,颜色都褪了,这才让顺治远远一眼地看到了他,打趣一番。

顺治四年,魏象枢任刑科给事中,马上就给顺治帝上奏说:

“明季大弊未禁革者,督、抚、按听用官舍太杂,道、府、州、县胥隶太滥,请严予清釐。”

魏象枢就明亡的弊政,提出一针见血的谏言。

顺治第五年,魏象枢一鸣惊人,他敢弹劾一方封疆大吏安徽巡抚王懩,后者贪污受贿,包庇属吏,顺治听进去了,并且很快查实,罢免了王懩。此后,只要是魏象枢的奏折,顺治都十分重视,且察后属实,多有采纳,魏象枢很快便成为了顺治朝百官人人远远望风而逃的官场“活阎王”。

到了康熙朝,魏象枢以敢想敢干能干,更加受到皇帝的重用。在“平复三藩”时期,给康熙提供了很多有真知灼见的谏言,贡献很大。康熙朝初的吏治清明,百官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尽职尽责,百姓安居乐业,和魏象枢的督察、谏言,息息相关。

在国家治理百官方面,魏象枢为左都御史时,为皇帝拟定了从根源上遏制官员腐败的“十不许”:

不许州县谒见督府布按;不许督抚布按借访事为由敲诈勒索;不许府州县擅离地方赴省城拜寿,寅缘通贿;不许督抚布按自开“便门”营私;不许督抚布按设法“作兴抻丰”;不许督抚布按借称部费科敛;不许贿卖童生,溢额私取;不许捏报价值,坑害百姓;不许借“补库”诸机任意洒派;不许包庇“离任”,侵吞库银。

提出这“十不许”,灵感大体来自于其所见明末的贪官弊政,后来这十不许,很快被康熙引用为“藩司会计奏报之法”,御史台“稽察之法”和官员“革弊之法”。

也就是说,都察院弹劾人,只要把所弹劾之人,往“十不许”对照就可以了,只要沾了一条,就下去。

“十不许”一提出来,之前做过坏事的官员,可谓是日日战战兢兢,因为不管是都察院还是其他官员,有事没事总喜欢相互之间对照着“十不许”指指点点。

五、满脸羞愧的康熙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69岁的魏象枢恳请告老还乡,康熙十分不舍,但魏象枢跪在乾清宫面前苦苦哀求,康熙拗不过他,只得同意。这让他的政敌索额图大松一口气,索额图赶紧派心腹之人盯紧魏象枢,打算从魏象枢身上找点“把柄”,让这位死对头“晚节不保”。

很快,就发生了一件让索额图喜出望外的事情。原来,魏象枢离京之后,带了几口大箱子回乡。由于魏象枢年事已高,每过一个驿站,都要歇息片刻。在路过京郊驿站的时候,驿站小吏帮忙搬运时,发现每口箱子都非常重,必然是金银等物。

索额图的心腹一路跟随魏象枢,得知魏象枢竟然带领几箱金银财宝回家,乐不可支,赶紧回家向索额图禀报。索额图没想到魏象枢自诩清廉,竟然有如此多的财物,赶紧向康熙进谗。

康熙起初不信,索额图再三拍胸脯保证,说魏象枢沽名钓誉多年,他身为御史言官,表面上装清贫,背地里不知贪腐了多少钱。索额图的党羽也随之附和,这勾起了康熙的好奇心。康熙立即派心腹追上魏象枢,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了魏象枢的箱子。

据《历史上的检察官》记载,箱子打开时,大家都震惊了。因为大家没有看到金灿灿的黄金,而是满满几箱子的铁钉!

告老还乡,有带金银财帛的,有带书籍衣物的,唯独没见过带几箱子铁钉的。索额图脸色铁青,康熙也一脸惊愕,他问魏象枢:“魏卿带着这些铁钉回乡作甚?”

魏象枢回答:

“微臣年幼时家境贫寒,每到冬日,风疾雪大,左邻右舍的房屋多有坍塌。我见京城的铁钉比家乡的稍长,便命人买了几箱,以便赠与乡邻加固屋舍。”

康熙听完,满脸羞愧,命人直接送魏象枢回乡,多有赏赐。次年,魏象枢病逝,康熙谥“果敏”,派礼部主持祭葬。

《庄子·说剑》中有句话: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

意思是,用智勇之人当做剑尖,用清正廉洁之人当做坚剑刃,用贤良之人做剑身,用忠诚之人做剑柄,用果敢之人做剑托,此剑必当锐不可当,勇往直前。

庄子用“剑”来隐喻“用人之道”。无论任何时代,假如多几个魏象枢,天下必当大治。反过来说,像魏象枢这样的臣子,不管放到任何时代,他都能成为时代的利剑,斩“妖”除“魔”,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