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他能深得民心呢?
晏婴为君王尽到臣子的本分,面对强权不卑亢,以自己的贤德成就民心所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他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50多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后世为他著有《晏子春秋》,记录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为后世诸多文人官员学习的榜样。那么,晏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婴,人称晏子,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周灵王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上大夫。之后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齐国国政长达50余年。晏婴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忠心为国,屡谏齐侯,在齐国很有威望。
崔杼作乱杀死齐庄公后,晏婴得知消息,便不顾生命安危,毅然带着侍从赶往国都吊唁。晏婴来到崔杼门前,侍从看到他的神色,很担心地说:“您是准备为国君殉葬吗?”晏婴道:“国君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为什么要为他殉葬?”
这时又有人问他:“那我们要逃跑吗?”晏婴说:“国君的死又不是我的罪过?我为什么跑?”随从听他这样说,更加疑感了,道:“既然您不为国君殉葬,又不想逃亡,那我们就回去吧。”晏婴说:“眼下国君都死了,我们又能回到哪儿去呢?身为万民的君主,首先要尽到的本分就是管理国家,而不是仗势欺人;作为国君的大臣,应当协助国君主持国政,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俸禄。所以如果君主为国家而死,臣下就应该为他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跟他逃亡。但如果君主只为一己私欲而逃亡,除了他庞爱的人,谁还会承担责任呢?”
这段话是晏婴为齐庄公哭丧说的,也充分展示晏婴的能言善辩,同时指桑骂槐,大骂崔杼这奸臣谋害君王。
说完这段话,晏婴径自闯进崔家,摘掉帽子,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嚎啕大哭,哭完便离去。听到这些话,崔杼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的贴身随从想杀掉晏婴,却被崔杼拦住了,崔杼感慨道:“他是百姓所爱戴之人,倘若杀了他,我定会失去民心。”
胸怀坦荡,拒不妥协
齐庄公死后,崔杼便和庆封密谋拥立新君,最终选定了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就是齐景公。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崔杼排除异己,逼迫满朝文武与他歃血为盟,对他表明忠心,如有违背,马上将其处死。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向崔、庆表了忠心,很快轮到了晏婴,只见他淡定举杯,慷慨激昂地对天发誓:“我只忠于君主和国家。但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死!”说完,一饮而尽。
崔杼见状怒火中烧,拔出宝剑顶住晏婴的胸膛,要他重新起誓。晏婴却淡定自若,厉声回答:“要杀要剐随便你,但我决不屈服!”崔杼更加恼羞成怒,欲将其杀死。这时,崔杼的心腹赶忙向前制止,并悄悄地对崔杼地说:“万万使不得呀!”您杀庄公,因为他昏庸无道,所以没有引起百姓的反抗,而您杀晏婴,麻烦可就大了。最终,崔杼没有杀晏婴,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
巧言进谏,任相于齐
齐景公即位之初,让晏婴去治理东阿,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晏婴在东阿任职三年,齐景公听到的对晏婴的评价都是负面的,甚为恼怒,便把晏婴召来责问,要将他免职。
晏婴赶忙上前谢罪说:“君主不要生气,臣已经知道过错,如果您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一定让您听到赞誉之声。”齐景公同意了。果不其然,三年后,从东阿回来的人纷纷夸赞晏婴的才能。齐景公很开心,决定召晏婴并奖赏他,谁知晏婴却拒绝了赏赐。
齐景公很奇怪,问其原因。晏婴说:“三年前臣治理东阿,兢兢业业,以民为先,恪尽职守,循章办事,也因此损害了各种权势集团的利益。于是,为了让臣早日下台,他们想尽办法在您面前毁谤臣,大王听后自然就不高兴。后三年,臣反其道行之,原来那些谗言自然赞美之声。所以臣觉得,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是应该给予臣奖励,臣却要面对责罚;后三年大王应是惩罚臣,结果臣面对的却是褒奖。所以臣实在不能接受。”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讲谏,才明白错过了他这个贤才,深悔自己以前听信谗言,于是任晏婴为齐相,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晏婴不仅有政治远见,更有出众的外交才能。
公元前531年,晏婴出使楚国,楚王见他身材矮小,屡次借机羞辱齐国。凭借他的巧言善辩,一一化解楚王的羞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惭愧,最终以厚礼相待。
在为相期间,晏婴为官清廉,非常注重节俭,为国为民着想,屡次劝谏齐景公放宽政令,减轻赋税,令百姓休养生息。在晏婴的辅佐之下,齐国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代贤相。
晏婴能在齐国动乱中保全自己,可见他的才能。崔杼敢杀国君却不敢杀晏婴,可见晏婴在齐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后世为他著书《晏子春秋》,里面记录了晏婴言行,劝谏君主勤政,拒绝贪图享乐,成为后世学习的典籍。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化作管仲,孔子也曾称赞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