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的部队战斗力如何?连几万清军和起义军都都斗不过是为何?
相信很多人想到明朝末年发生的战役的时候,都会说是将领的个人能力和军队有关,其实不然。说都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比如说关宁军,一直被认为是明军中的最强力量,事实上崇祯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在崇祯七年就把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弼调到关内。然而,祖大弼的表现虽然不差,却也并不比贺人龙、曹变蛟、左光先、马科这些陕西将领更出色。崇祯十年,祖大弼在铁锁关之战中被李自成打败,所部死伤大半。
同样一支军队,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的战斗力是完全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良玉部,他手下能打的武将非常多,如张勇、徐勇、金声桓、李国英等等,但是这些人在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镇战役、襄阳战役中,面对李自成无一例外地选择抱头鼠窜。
可是到了南明时期,张勇在陕西镇压反清义军,消灭了很多闯军老部队。徐勇以三千人守长沙,扛住了忠贞营主力的围攻。李国英做到四川总督,在和夔东十三家的战斗中始终占着上风。金声桓当了清军之后吊打全江西的明军,反正之后又能死守南昌硬扛清军主力的围攻。
那么,到底是左军的战斗力强,还是闯军的战斗力强呢?很显然,他们都强,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来的水平是不同的。左军的这些部队,跟着左良玉就只能抢老百姓,被李自成撵得满世界逃跑,当了清军之后,就可以和闯军正面对决,还屡屡获胜。
陕西农民军,最早的骨干有很多就是明朝边防军的逃兵。清朝的汉军,也都是原来的明军改换门庭。都是大明的兵将,在崇祯皇帝麾下不行,跑到崇德皇帝麾下就能打了。打得过崇祯十一年的李自成,却打不过崇祯十五年的李自成。不是这些兵将有问题,而是朝廷有问题。只要大明坚持不给当兵的吃饱饭这项基本原则,大明就铁定没救。
明末很多军队都军阀化了,可是在南明时期以前,谁也没发展成那种割据自雄的军阀。大明要真是有一堆张作霖、阎锡山这样的人打来打去,说不定还真有救。这样的军阀会爱惜自己的地盘,会搞建设,虽然也盘剥百姓,但是效率比大明官府不知高到哪里去。
而崇祯朝的军阀们才是最大的流寇。以左良玉、贺人龙为代表的大小军阀通常没有固定的驻地,家属也往往要随军行动。流寇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流寇劫财,官兵害命,流寇如梳,官兵如篦。
这些军阀所想的就只有笼络住自己的部队作为政治资本,既然无法割据,所以也根本不在乎他们经过的地区会被破坏成什么样,大肆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杀良冒功。而那些在朝堂上有势力的豪门,乃至于大明的藩王,这些官军又招惹不起,于是他们的抢劫更多地集中在了普通农民乃至中小地主身上,导致的结果就是:
百姓当他贼过,人畜巢卵靡有孑遗,即官兵过亦不下贼。惟闯贼过则家室完好,亩禾如故。百姓竟德之,竟多归附,势益大。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扑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
正如堵胤锡所说,老百姓本来谁也不想当贼,是官兵逼着他们做贼。李自成攻打襄阳的时候,也没有村党支部去做动员,老百姓就能组织起来帮着闯军搬运物资,冒着官军的炮火前进。其实李自成过去都没来过襄阳,老百姓压根不认识他是谁,全靠同行的衬托,因为左良玉直接搞了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于是老百姓看见有人来打左良玉,立刻就跟着反了,不管来的是谁,反正除了官军谁都行。
明军的大肆奸淫掳掠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纪败坏,这个“军纪”不是指对老百姓好不好,而是能否令行禁止。清军也抢劫,论对百姓的残暴程度,比明军只高不低,但是清军的残暴是有组织有纪律的。
比如说壬午之变时,皇太极就对出征的清军强调:遇到老弱之人,不要抓捕杀害他们(老弱抓了有什么用);不要分离别人的家庭(一家子一起抓,这样不容易逃跑);不许破坏财物,不许糟蹋粮食(浪费可耻);不许私自抢劫(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不要扒俘虏的衣服(一件破衣服能值几个钱,把俘虏冻死了可就损失一个劳动力)。
反观明军呢?傅宗龙在项城之战败给李自成、罗汝才是因为他的部下分散到各村庄去抢粮食,在农民军来袭时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孙传庭在郏县之战败给李自成和罗汝才,是因为李自成在撤退的时候抛弃了大量财物,结果明军为争夺战利品乱作一团,这时罗汝才突然杀出,李自成也返身搏杀,官军大败。
相同的计策,李自成对清军也用过,他在撤离北京的时候,在道路两旁的树木上缠了很多绫罗绸缎,想引诱清军因争夺战利品而产生混乱,但是清军的主力继续向前追击闯军,只留下一支小部队搜集战利品。
到了南明时期,明军王永强部和吴三桂对决时,也因为抢马而失去秩序,被吴三桂击败。吴三桂的计策毫不稀奇,压根就是照抄《三国演义》里曹操对付文丑的手段,可是明军的组织纪律性跟不上,就算看穿了他的计策也无法破解。而闯军就不吃这方面的亏,因为闯军实行的是战利品统一分配的制度,“人不能囊一金,犯者死”,连李自成本人都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所以士兵自然也不会在战场上抢夺金银财宝。
军纪败坏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军阀不听督抚的指挥、士兵不听军阀的指挥。比如说曾经在平定奢安之乱时立功,是农民军早期主要对手之一的邓玘所部,就因为士兵长期不能回家导致兵变,邓玘坠楼身亡。李自成攻克洛阳,靠的也是城内下级军官田虎、任继荣等人因不满欠饷断粮发动的兵变。
李自成早期一度处境艰难,但是宁夏、青海的驻军因为欠饷相继兵变,连宁夏巡抚王楫都被杀了,洪承畴不得不放弃对李自成的围剿去镇压兵变。在前期,明军将领们大体上还能服从督抚的调遣,尤其是洪承畴、孙传庭这种比较有本事的大员,指挥武将还是很通畅的。但是到了崇祯后期,贺人龙、左良玉、李国奇、郑嘉栋、牛成虎、左勷等军阀都越来越无视文官的指挥,他们已经摸准了崇祯的脉,这些军阀对于军队有很强的掌控力,崇祯对于文人督抚说杀就杀,可是对于这些武将,却往往因为害怕兵变而不敢随便去动。
虽然也有祖宽等一部分武将被崇祯杀掉了,但是大体上的局面依然是武将越来越跋扈。其结果就是袁崇焕能杀,祖大寿不能杀,郑崇俭能杀,贺一龙不能杀,范志完能杀,刘泽清不能杀。左良玉在襄城之战坑死三边总督汪乔年,啥事没有,朱仙镇之战中带头逃跑,葬送十八万大军,照样啥事没有。
崇祯为了控制左良玉,启用侯恂督师,想靠侯恂与左良玉的私人关系去控制他,左良玉毫不在乎,明目张胆地与侯恂讨价还价。最终,这些朝廷用从百姓身上剥来的巨资供养的军队既不敢打东虏,也不敢打流寇,只敢打老百姓,把老百姓都逼成了流寇。后来孙传庭二次出山,杀掉了贺人龙、萧慎鼎等不遵号令、临阵脱逃的将领,试图整肃军纪,但是此时的明军早已病入膏肓,绝不是他一个总督能扭转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明军虽然直到崇祯上吊的前一刻都还有很强的战斗力,可是他们根本不想打仗。第一,就凭朝廷给的那仨瓜俩枣,我犯得上去拼命?第二,我就是假打、不打,朝廷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第三,军队是安身立命的本钱,我打败仗、逃跑都不要紧,只要保住了我的嫡系部队,我照样做我的将军,可如果把我的部队拼光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第四,随便找个村子屠了,钱也有了,粮食也有了,男人的脑袋拿去报功,小娘子给兄弟们分了,这日子多逍遥,为什么要打仗呢?
而当他们做了绿营之后,大清按时给你发军饷,就算有拖欠,也比明朝的情况轻得多。你要是敢临阵脱逃,后面督战的八旗兵直接砍你的脑袋。金钱、女人依然可以抢,但是要有组织、有秩序地抢,抢完之后统一分配。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当然比原来的明军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