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作为明朝有名的清官 张居正为什么不重用他
海瑞是明朝名臣,张居正身为首辅,在所有人看来,两人是一对好搭档,张居正为何不重用海瑞这样的清官?接下来和知秀网小编一起去看看张居正和海瑞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关系。
图片:张居正在朝为官剧照
一、海瑞是什么样的人
1、惩治腐败,一心为君
海瑞的一生充满斗志,始终都走在洁人洁己的路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先后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他对当时的朝政弊端痛心疾首,因此做官的时候极力主张惩治贪腐,整顿吏治。嘉靖帝沉迷于道教术法之中,追求长生不老,重用贪官佞臣严嵩;隆庆帝碌碌无为,政局变化不安,阶级矛盾严重;万历帝刚刚继位就大兴土木,这些在海瑞眼中都是无法容忍的。
他的官职虽然不高,却凭借一己之力严惩兵部尚书家的侄子,阻止盐都御史的贪婪行为,还法办都征史的儿子,后来他发现嘉靖帝不理朝政,多次上书谏言,言辞之激烈,世之罕有。
当所有人都以为嘉靖帝会大发雷霆,将海瑞罢官的时候,嘉靖帝读完海瑞的文章却感动到痛哭流涕,深情的说:“海瑞这个人忠心耿耿,简直可以和殷商时的比干相比,可我不是纣王,也不会做纣王。”
后来有人在嘉靖帝面前谗言,说他言辞带有辱骂的意味,是忤逆之臣,于是海瑞被捕,还被判了死刑,不过还没有执行的时候嘉靖帝就驾崩了,海瑞得以逃过一劫
2、希望拯救危局,关注民生
明朝中后期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奸臣当道,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军备废弛,民族矛盾激化,加之国库空虚,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的动荡达到有明一朝的巅峰。
这些情况都被海瑞看在眼中,于是有了著名的“春耕勤力望秋收,得遇年丰减却愁”这句诗。他在担任地方官员的时候就意识到农耕是国之根本,因此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并且还在地方上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比如,协助官府统一安排荒地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并借贷耕生和种子给农民,颁发了《督抚条约》,意在明令禁止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他还强制性的让前内阁首辅等高官把兼并、豪取的土地归还等等。
这些行为都有效阻止了民间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强不同阶级之间的团结,让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海瑞有这样的“民生情怀”,所以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一等一的清官廉吏。
图片:海瑞剧照
二、张居正的理念
1、张居正的用人之道
张居正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除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外,知人善任、选贤用能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古人固有的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即用人不图虚名,主要得看能力和成绩。
他认为,选人用人虽然要考虑资格,但是不能让这个标准成为约束,对于人才,要扬长避短、用其所长,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效果,如此以来,天下的人才将会取之不尽。
图片:张居正选取人才剧照
另外,他还主张赏罚要公道,用舍要名当,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准则。和张居正同年的一个安徽人叫做汪博昆,在张居正当上首辅之后,把他给调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当时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西北巡视军事备战状况。
这个汪博昆到了目的地之后,不是先去处理工作,而是找到当地的名士,在一起喝酒唱歌,吟诗作赋。张居正知道这件事后就说了一句话:“芝兰当道,不得不除”。
也就是说你花草长错了地方,那就得先除掉,于是汪博昆被罢官免职。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设立了一套精密的考核方案,即著名的考成法,这个也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官场氛围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2、不用海瑞的原因
通过张居正的用人、为人之道,就能看出他重用戚继光等人,而不用海瑞的端倪。海瑞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他曾经带着棺材给嘉靖帝上书谏言更是名动天下。
海瑞在担任应天府巡抚两年时间里,当地的赋税竟然比之前少了三分之二,他自己清廉了,不坐轿子骑个驴,他手下的人也都这待遇,因此同僚们都排挤他,希望他早点走。
也就是说,海瑞做事情过于理想化,缺少实际的管理方法,因此在工作中很容易碰壁,也就是张居正所说的“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什么是张居正好官的标准呢?大慧认为是让朝廷放心,让苍生有福。海瑞他太有原则了,不懂得如何在官场上灵活变通,有政德但是没有政绩,这就成为了张居正不重用海瑞的根本原因之一。
图片:海瑞带着棺材上书谏言剧照
另外,还有一点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海瑞的清名实在太响亮了,如果重用海瑞,那么就意味着要给他更高的官职,配有更大的权力,这样才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落下重用人才的美名。
然而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张居正看来,海瑞手中权利越大,那么就会越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这对朝政的破坏力就会越强,自己的变法不是打压官员,提倡廉洁,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要做到变法成功,就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海瑞的到来,只会全盘打乱张居正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