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作为清朝入关的大功臣,为什么死后会遭到鞭尸?
对多尔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军入关,指的是明朝末年,北方的女真族政权跨过山海关等屏障,入驻中原的过程。
后金天命三年,也就是公元1618,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揭开反明序幕。没到一个月,女真族直下抚顺,是年七月份,明朝东北部门户三城全部沦陷。
当时间跳到1636年,努尔哈赤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其第八子皇太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在统一了整个草原,打服朝鲜国以后,没多久,清朝开启了正式且全面的攻明计划。1640年,皇太极对内宣布,满、蒙凡是15岁以上男子,皆需从军。举国皆兵之下,清军取得了松锦之战的胜利,局势彻底扭转。
1643年,皇太极去世。继位的皇帝是幼主福临,实则,是由多尔衮延续着那个“问鼎中原”的目标。在之后入关的整个过程,以及入关以后的国内平定,多尔衮都是当之无愧最大功臣。
1644年,最先攻入北京城的,是李自成大顺军队,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多尔衮遂将进攻口号由“伐明”改成“伐李自成”,同时给吴三桂写信道“你是忠心念主,我是仁义之师”。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虽然清军在占领地盘上失了先机,但是多尔衮机智的应变能力正企图为自己塑造一个“道”。
该年的四月份,李自成与吴三桂苦战于山海关内,虽然吴三桂被围困,但是双方死伤皆惨重。两军疲弊之时,清军突然冲出,与大顺军打成一团,没多久,李自成溃败,逃回北京。原来吴三桂早在一日前就投降了多尔衮,以引清兵入关做代价,究其原因,上面提到的口号转变起到很大作用。
虽然清朝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但是定都以后摆在他们眼前的问题,还是致命的:李自成与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有四十万人,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足足五十万兵力。搞不好,再被赶出中原还是有可能的。
此时,多尔衮又一次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头脑。
三足鼎立之势,最怕两方联合;同样,三足鼎立之势,每一个也都怕打破平衡。多尔衮算准这一点,采取“安抚其一,打压其一”的策略:先安抚南明政权,正在对方踌躇犹豫之时,任命自己的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为将,火速征讨李自成的大顺军,成果喜人。不到半年,在南明皇帝还没有想清楚要不要信任清朝时,多尔衮已经任命亲弟弟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直扑南京。
必须提一句,在扬州,多铎做了错事。由于城中百姓誓不降清,遭到残忍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明朝大学士史可法,亦死于此地。
与百姓结仇吃不到好果子,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很显然,多尔衮不光有军事头脑,还有着狡猾的曲线智慧。
眼看弟弟多铎的武力在南方玩不转了,他改打感情牌,任命汉人洪承畴下到民间,安抚,劝说,这招很奏效,很快拿下浙江、福建等地。
如果把清朝的奋发史划成三段,那一定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对统一草原,奠定基础的贡献;多尔衮对入关与平定四分五裂政权的付出;最后才是康熙拿下藩王,稳定社稷。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多尔衮生前一度到了皇父摄政王之位,甚至有能力亲封自己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等到其去世,顺治皇帝却把他的坟墓挖掘,鞭尸,削爵。
清代一传教士,名卫匡国,他在日记这样记载:多尔衮尸体被顺治挖出来,棍棒,鞭抽,砍头示众,他雄伟的坟墓成了尘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皇帝这么痛恨他呢?多尔衮在世时,由于权力太大,功劳也大,因而总是压制住皇权。在许多大事上,小皇帝是说不上话的,例如福临迎娶自己不爱的皇后孟古青,是因多尔衮指婚。直到后来福临的亲哥哥豪格惨死,也是拜多尔衮所赐。这里,恐怕感情因素胜过了理智,摄政王固然有错,但不至此。
多年后,乾隆登基,恢复他的亲王爵位,并且评论到“定国开基,一统之业,功劳最大”,可见多尔衮在清代地位。
除此之外,必须感慨:多尔衮死时,福临年仅14岁,在他人心智最为单纯的时候,这个皇帝心中竟然憋了这么大的仇恨,着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