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颙琰成为太子后,和珅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引起颙琰的厌恶?

对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病逝在紫禁城的养心殿,时年89岁,这是在弘历禅位于十五阿哥之后训政的第三年。

这对父子之间并无过节,但是让文武百官为之震惊的是,就在老皇帝去世后的第五天,嘉庆以雷霆手段处理了重臣和珅。乾隆去世于正月初三,和珅之事发生在正月初八,几乎是在葬礼上,这位曾经的宠臣被捕入狱,不多久,去世在大牢之中。

和珅下狱之后,嘉庆对他进行了彻底的抄家,抄出来的财宝清单足足有几页纸。后人有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点也不夸张,当时有人专门就此做了统计,把清单上的东西折合成银两,相当于清朝国库十多年的收入。法国的路易十四私人财产2000多万,与和珅相比,却只相当于四十分之一,想想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和珅虽然以巨贪著名,但是让他死无葬身之地的,倒不是这个原因。就在他倒台之前,做了件小事,可以多少说明自己的下场:

清代以雍正皇帝为节点,之前立褚采取太子制,之后则从秘密立褚制,也就是说,老皇帝心中中意谁,别人 是不知道的,包括未来的继承人。当然了,皇子们可以通过皇帝的态度,以及竞争者的优势推测出最终结果,但也只是“推测”而已。

乾隆四十三年,自己宣布:如果能够活到八十五岁(刚好是执政的第六十年),那么自己则会主动禅位。因此期限一到,整个朝野内部都激动万分,感觉要有大事发生了。另一方面,虽然早早把话放出去,可是弘历却在“太子是谁”方面做得滴水不漏,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病逝之后,虽然令妃魏氏一直掌握着管理六宫的大权,但弘历就是没有扶她为皇后。因为皇后是个政治身份,也是政治动向,若是令妃成为中宫,那么储君也就不是秘密了。

说那么多,只是想表达:嘉庆本人不知道(或者说不确定)自己要做太子了。

再来看看和珅做了什么:就在乾隆六十年宣布立十五阿哥为太子,下一年将正式退位之前的一天,和珅别有用心的跑到嘉庆府上,送玉如意一柄。

我们当然不知道和珅盘算的什么,但是却可以试着揣度这未来太子心中想的什么:明天就是我爹宣布储君的日子,你今天来送礼,是想表达你提前知道了吗?进一步,是想表达,我之所以有今天,全是你进言的功劳吗?

和珅向来以聪明著称,无论是在粘杆处当个小侍卫,还是在天子面前讨论国事,总能做个滴水不漏。但是这回,面对未来国君可以说是他最大的一次失误了。当嘉庆准备处置和珅,定下二十条大罪时,我们可以看到,送玉如意一项被定为第一罪,可见此行为在嘉庆心里引来多大的厌恶。

送礼这件小事,不是什么致命伤,关键在于,和珅送礼背后引出的其他信息:1.他自认为的嘉庆想知道立褚结果,可实际上是在揣摩圣意,为人臣子的大忌讳。2.老皇帝还没死了,就急着向下任皇帝示好,心思这么活络,这是结党营私的先兆(好吧,在和珅这里已经不是先兆了)3.最重要的,这么八面玲珑的一个人,触角已经伸到朝野上下,可是乾隆才是和珅的伯乐,而嘉庆不是,没有提携之恩,无法驾驭。以上只是通过玉如意这个小事反映出来的,基本决定着和珅非死不可了,至于他被杀的其他理由,嘉庆在二十条大罪中自己给出总结,例如:

骑马进宫,目中无人;承轿子进神武门;把出宫的秀女娶进家里;延迟军务信息;皇考(指乾隆)病重时,他一点也不伤心,刚从宫里出来,就与别人说笑;一人把持户部工作,不让部下参与决策;边境发生动乱,他把奏折驳回,隐匿不报;皇考去世以后,我(嘉庆自己)让蒙古的王亲还没有出国痘的人不必前来了,可是和珅却依旧让他们来……

以上罪名,节选自《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字里行间可知,和珅之罪大体分三类:僭越皇权;延误朝政;不听命于嘉庆。所谓的巨贪,不过是这三类行为下的结果。

这样的臣子,到哪个皇帝跟前都是毒瘤,连乾隆自己,晚年病重都知道和珅要大祸临头了。更何况,嘉庆新皇登基,需要快速把权力收回自己的手中,和珅当然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