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青苗法实施时的北宋是怎样的?青苗法的实施出现了哪些弊端?

对青苗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青苗法,顾名思义就是当庄稼青黄不接之时,宋王朝借款或者粮食给百姓,然后加收一定的利息。

从表面上来看,青苗法一方面能解决百姓的温饱应急问题,同时也能增加收入,解决北宋的财政亏空。但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留在理论基础而脱离现实,不然再好的政策也会贻害苍生。而当时北宋的现实是:

一、北宋朝廷冗滥

从根本上说,北宋财政亏空的原因就是由于北宋管理体系的腐化和堕落。而王安石为了他们官僚阶层的利益没有选择节流,而是妄图来源,将祸水引到百姓头上。所以即使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当时的财政亏空,北宋就能富国强兵?未必,即使解决,也会激发更大的欲望、贪婪和亏空,而且更加肆无忌惮。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从来源看到了弥补财政亏空的希望。

二、禁军的泛滥

北宋初期的禁军是一支战力强劲的精锐之师,但慢慢的:一方面由于中央禁军位于汴梁远离战事,另一方面禁军待遇优厚。所以禁军就成了吸收难民、宦官子弟的“养老院”。而伴随着禁军的扩大,他们所需要的财政开支也非常庞大。

三、百姓的窘迫

在当时,王安石等人错误地认为:百姓出现饥饿甚至饿死的情况,是由于粮食青黄不接或者年景不好的原因。但真实的原因却是由于北宋税负繁重,以及地方知州等大肆盘剥导致的人为贫困。在当时除了汴梁、扬州、成都等极少数地区繁华外,其他地区饿殍遍地时有发生,即使这几个地方,最繁荣的也是瓦子、青楼、青楼等供达官显贵奢靡、挥霍之地。

所以,当青苗法实行以后,便出现以下的弊端:

一、非借不能借

这是指那些异常贫困的人,他们基本上在生死线上徘徊,但当时地方衙门却从不把钱或者粮食借给他们度过难关。因为那些衙门知道',把钱借给他们永远也不会还上,因为他们太了解北宋的弊端在哪了,他们更了解百姓的现实。

二、不借非得借

这是一些相对富裕的农户,他们本来不用借款,但却被逼着借。那么地方衙门为什么要把钱和粮食借给他们呢?一方面,他们知道借出去能收回来,另一方面当然是获得好处。

三、生财有“道”

所以,青苗法非但没有解决财政亏空,反而为衙门提供了合法剥夺北宋百姓的手段。一方面,他们将青苗法获得好处流入私人口袋,另一方面更是加紧剥削北宋百姓。一系列神操作下来,非但没有解决北宋财政亏空,反而激化了北宋的阶级矛盾。

其实,王安石变法从利益为导向而脱离北宋现实的那一刻,便注定其是失败的。唯一留下的只有王安石集团自欺欺人的一条路走到黑而已,最终也让其留下了千古骂名。我们总说王安石变法是用人不当,那么在北宋腐朽不堪的强干弱枝体系里,又怎么能任人得当呢?这就像一片被污染的土地,禾苗再好,这样的土壤又怎么能够生存呢?

当然,我不否认王安石的好心,只是身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北宋的本质而去“率性而为”,最终好心办坏事不说,还给北宋留下来严重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