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是如何凭借智慧获得敌军战马的?他又是如何打败敌军的?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光弼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将,安史之乱起,他与名将郭子仪勇于平叛,挽救了唐王朝,功劳数一数二。今天分享的就是李光弼凭智慧获得敌军战马,勇破敌兵的故事。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出生于公元708年。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部落首领,武周时归降,骁勇善战。李光弼少年参军,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他严肃认真、深沉刚毅的性格,不仅擅长骑射,而且研读兵法,治军极严,富有谋略。这都为后来他攻城夺地、平定天下打下基础。
当时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玄宗前期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代“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来玄宗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贵妃的堂兄不学无术的杨国忠为相,唐朝从兴盛逐渐转向衰败。
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阳(今北京)、平卢(今辽宁沈阳)、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十五万人马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忙带领亲眷南逃,在马嵬驿士兵哗变杀了杨国忠和贵妃。玄宗继续南逃到四川成都。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封李光弼、郭子仪为节度使,讨伐叛军。
公元757年,唐军借助回纥兵力收复长安、洛阳。后来唐军打了败仗,观军容使(监视出征将帅的长官)宦官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郭子仪被肃宗罢免,任命李光弼为朔方(今宁夏吴忠)节度使。此时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向洛阳进攻。
李光弼率兵来到洛阳,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然后带兵到了河阳。等史思明到洛阳的时候,洛阳已变成空城。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率兵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率领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位久战沙场的老将,知道眼前己方兵力不如对方,只能智取,不宜强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敌方战马绝大多数为公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连年战争,战马不足,母马也被唐军拉来做战马),又把小马驹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也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母马想起了小马驹,嘶叫着奔跑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差点气死。立即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队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只粗大的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直到火船烧落架沉没,然后又在浮桥上向敌方发射石头炮,把船上的敌兵打得头破血流,落花流水。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攻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了。
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强大兵力,派部将周挚率兵进攻北城,自己率兵攻打南城,想来个两面夹击。唐军见敌兵众多都慌了。李光弼召集军士,严肃军纪,必须奋勇向前,不许临阵退缩。并藏短刀于靴内,对将士们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我是国家大臣,绝不能死在敌人手里,如果你们战死,我就自杀在这里。“将士们收到鼓舞,勇猛地杀敌。敌军受到猛烈的攻击,抵挡不住纷纷溃败,战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周挚趁机逃走,史思明见全军溃败连忙撤退。唐军缴械数以万计。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出,战争中想要取得胜利,只靠蛮力、只靠兵力多寡、只靠武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己知彼,针对敌情对己方做出正确部署,采用出其不意的方法,才能取胜。还要善于观察,己方士气低落时善于鼓舞士气。只有士兵拼命参与战斗了,取胜的几率才大大增加。当然还有智谋,这需要靠睿智的头脑,需要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需要熟读兵法,才能定出针对的策略,当然还要会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