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砸掉魏征的墓碑,是什么原因呢?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皇帝是人们公认的明君,唐朝的李世民,更是被很多人视为千古第一明君,他在位时能够做到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在他的统治下,唐朝的实力逐渐强盛,并且呈现出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不过即便李世民有诸多的优点,做派也足够明君,但是他也曾犯过一些错误,只不过到最后都能够及时地弥补。
魏征是李世民手下的一位大臣,面对李世民他总是能够直言不讳,敢于直谏,李世民虽然有时候也会很讨厌魏征,可是他知道魏征的劝谏都是为了自己和天下,并没有私心,所以对于魏征的谏言,李世民也很乐意采纳。可是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却命人砸掉了他为魏征立的碑,上面的碑文甚至都是他亲自写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魏征和李世民,相爱相杀不离不弃
魏征和李世民这一对臣子,相处的模式非常有趣,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相爱相杀,但是李世民又离不开魏征。作为凌烟阁的24功臣之一,魏征和其他的功臣又不太一样。能够进入凌烟阁的功臣,大多都是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就已经追随他文臣武将,还有很多都是瓦岗寨出来的。
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魏征还是李建成的手下,此时的魏征,征和李世民还是站在对立面上的敌人,魏征也向李建成提过各种办法,要他尽早除掉李世民这个威胁。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并且见到了魏征,在此之前,他就听说过魏征的名声。
李世民曾质问过魏征,为什么要从中,挑拨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的回答也是不卑不亢,表示当时是各为其主,还对李世民说,如果李建成听取了他的意见,局面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在旁人看来,魏征的回答太过于放肆,但是在李世民看来,魏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从内心里高看他一眼。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比较熟悉,李世民不仅没有怪罪魏征,还重新将他启用,并且委以重任。魏征的正直和不畏强权,让李世民又喜又惧,在他犯错的时候,魏征总是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有一次他准备趁魏征不在朝中的时候外出打猎,可到魏征回来他都没有去,就是因为担心魏征责怪他。
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也很准确,魏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时刻地照着他自己,在他犯错的时候及时地提醒,纠正他,这就是魏征最大的作用。李世民虽然也曾讨厌过魏征,但是他心里明白,自己想要做一个出色的明君,身边就必须要有这么一位敢于直言的谏臣,在魏征临终前,李世民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魏征的长子,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更是痛心不已。
君臣二人的情谊让朝臣都为之动容,李世民还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在凌烟阁24功臣中,魏征排在第三,这些都足可见他对魏征的重视。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对他如此器重,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李世民要拆掉魏征的碑,甚至怪罪于他呢?原有两点。
谏臣魏征,识人有误
魏征不光是李世民的谏臣,同时也有识人的能力,魏征在世的时候,曾向李世民推举了两个人,一个是杜正伦,另一个则是侯君集,魏征曾对李世民说过,这二人都有极高的才能,希望李世民能够重用他们。在魏征的推荐下,李世民重用了二人,因为他信任魏征的眼光,所以对这二人也十分信任。
可是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在之后的太子谋反一案中,侯君集和杜正伦二人都牵涉其中,甚至还是主犯。杜正伦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当年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之后,李承乾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朝中甚至有不少大臣上奏,希望李世民能够废除李承乾,另立其他皇子,但是都被李世民压下来了。
他原本以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位好的老师,去教授李承乾知识,就可以改变李承乾的表现。最初他定下的人选是魏征,但是当时的魏征已经重病缠身,虽然最终还是答应了李世民担任太师一职,但是因为不能亲自去交手太子,于是 他向李世民推荐了杜正伦。杜正伦为人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在得到魏征的推荐后,李世民让他担任太子左庶子,亲自教授李承乾。
作为太子的老师,杜正伦的本职工作做得还不错。
但是他唯独做错了一件事,李承乾患有足疾,在东宫静养的时候,亲小人,远君子,这让李世民很不放心。于是他招来了杜正伦,希望他能够循循善诱,好好地教导约束李承乾。杜正伦听完这一番话,心中想的是要不负皇恩,可他做事的方法有误,李世民跟他说的这些话,他转头就告诉了李承乾,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李承乾,作为老师我上面有皇帝。
这其中透漏出的消息,摆明了就是在说李世民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杜正伦做出这样的蠢事,李世民自然也不可能在继续让他担任帝师,大手一挥直接把他贬到了偏远地区。如果说杜正伦是因为太过于耿直,才被李世民所贬黜,那么侯君集,就是实实在在地参加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旧臣,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他就跟随李世民立下了诸多的战功,也参加了夺取皇位的争斗,而且侯君集不仅能够领兵作战,在文治方面也颇有成就,曾经在朝中担任吏部尚书,朝中上下对侯君集的评价都比较高。可是侯君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野心过大。
虽然李世民对他尤为器重,也让他在朝中担任重要的职位,但是侯君集仍然有很多不满,在私下里甚至经常发牢骚。侯君集加入东宫集团的时候,李承乾正在头疼该如何对付自己的兄弟李泰,保证他的太子之位不会受到威胁。曾经参加过玄武门事变的侯君集,认为李承乾应该效仿李世民,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事变。
这样不仅能够清除李泰对太子集团的威胁,也能够早日登基称帝,李承乾在听了侯君集的建议后,也决定孤注一掷。然而李世民不是李渊,对于太子一党的所作所为,李世民虽然没有约束,但是都看在眼里,他之所以愿意给李承乾机会,就是因为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走上他当年的老路。
可惜的是李承乾让李世民失望了,在确定了太子一党有谋反的意图后,李承乾等人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就已经被彻底控制了。谋反作为大罪,凡是参与的人员都遭到了严惩。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侯君集作为主要的谋反人员,也被李世民所杀。事后李世民想到,这两位“人才”,都是魏征推荐给自己的,这不是识人有误,又是什么呢?
泄露谏言,让李世民难堪
除了识人有误之外,魏征还犯了一个让李世民难以忍受的错误。作为谏臣,魏征常常会指出李世民的错误行为。李世民对于魏征的直谏,虽然偶尔也会厌烦,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乐于接受的。例如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让人建起一座高台,他经常带着侍卫去高台上官网,追忆长孙皇后。
有一次魏征随李世民一同前往,在李世民声泪俱下,望着长孙皇后陵墓的时候,魏征在一旁说:“我以为您在看老皇上的陵墓”,言外之意就是作为皇帝,登上高台不追忆父亲,只追忆妻子,这样的做法是不对。这次之后,李世民命人拆掉了高台,再也没有登高眺望长孙皇后的陵墓。
从这件事上看,魏征说话虽然不好听,但是李世民还是能够听得进去,也能分得清好坏的。魏征死后,李世民原本对他十分怀念,可是在太子谋反案结束后没多久,朝中又传出了消息,说魏征生前的谏言,他都会抄写两份,一份是给李世民看的,另一份则是会交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
李世民的皇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争来的,虽然他是一代明君,但是他也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在记录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曾要求史官进行修改相关的内容。魏征的谏言,指出的都是他的错误行为,原本只有李世民和魏征两人知道谏言的内容,谁曾想魏征会把每一份谏言都抄给史官,再由史官记录到史书中。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破坏李世民明君的形象,让李世民十分难堪。两件事情加在一起,让李世民对魏征不满的情绪达到了一个顶峰,于是下令拆除了给魏征立下的碑,还收回了当时要把公主嫁给魏征长子的成命。不过后来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后,又想起了魏征为朝廷立下的功劳,他的谏言也历历在目。
于是班师回朝之后,李世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命人重新立起了魏征的石碑,再次恢复了魏征大唐功臣的身份,这一举动也是直接承认了,魏征对唐朝功大于过,这位和皇帝相爱相杀的谏臣,也得到了李世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