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拒绝元朝招降的过程是怎样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在江南从容发展势力,是因为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牵制了大部分元军主力,事实上成为朱元璋的一面屏障,"林儿横据中原……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明史·列传·韩林儿》)

元至正十九(公元1359年)四月,赵均用杀害毛贵,毛贵是刘福通派出的东路北伐军的将领,驻守山东各地。七月,毛贵的部将续继祖杀害赵均用,山东的形势陷入混乱之中。

察罕帖木儿等人趁机疯狂反扑,北方红巾军渐落下风。元至正十九(公元1359年)八月,元将察罕帖木儿率军攻占龙凤政权的都城汴梁,刘福通被迫保护小明王韩林儿退至安丰。

当时朱元璋的地盘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察罕帖木儿一旦挥师南下,朱元璋将三面受敌,为了自保,朱元璋派使臣到汴梁与察罕帖木儿通好,示弱并表示友好,企图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可是察罕帖木儿扣住了朱元璋的使者,没有答复。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刘福通派出的三路北伐军中,中路军和西路军逐渐耗尽力量,察罕帖木儿调集元军猛攻山东,到八月时,只剩陈揉头仍在坚守益都。

当时朱元璋正准备亲自率军西征陈友谅,为解除后顾之忧,他再次遣使与察罕帖木儿通好。

察罕帖木儿把此事上报朝廷后,元顺帝决定招降朱元璋,派招降使者走海路到庆元。庆元是方国珍的地盘,方国珍及时通知了朱元璋。

但朱元璋没有理会,他向察罕帖木儿遣使通好只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并非真的想投降元朝。

而且,一位谋士前来献计,为他拨云见日,使他更坚定了拒绝投降之心。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六月,宁海儒士叶兑来到应天,向朱元璋献上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建议朱元璋拒绝察罕帖木儿的招降。

与此同时,在陈揉头的秘密策动下,田丰、王士诚刺杀察罕帖木儿。

朱元璋很快收到了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的消息,他面临的压力大大减轻。

不过,元顺帝马上便任命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王保保为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王保保接任了养父所有的官职,统领养父的兵马。那么他势必要为养父报仇,带兵猛攻益都。

这年十一月,王保保攻陷益都。这或许可以说明,王保保虽然年轻,但战斗力并不弱,他如果带兵南下,势必也将给朱元璋造成不小的困扰。

益都是北方红巾军在山东的最后一座城池,从此,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安丰成为一座孤城,随时可能对手攻击的目标,定然不是如狼似虎、拥有精兵强将的王保保的对手。

这年十二月,朱元璋派人把招降使者接到应天,此时益都失陷的消息很可能已经传到应天,但是朱元璋仍然明确表态不投降元朝。

此时尚不确定王保保会不会立即挥师南下,所以朱元璋当时是冒着风险做出决定的,是需要一定的胆色和勇气的。

当月,王保保派出的使者尹焕章从海路乘船也到了应天,而且送回了察罕帖木儿先前扣留的使者,还向朱元璋赠送了马匹。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化解风险的呢?

次年正月二十五,朱元璋派中书省汪河带着书信护送尹焕章返回汴梁,也就是说尹焕章在应天至少待了二十六天。

而且,元朝的招降使者到达庆元时,北方的局势尚不明朗,于是朱元璋一直避而不见,招降使者在庆元待了近一年的时间,才被接到应天。

据此推测,朱元璋的策略是:盛情款待王保保的使者尹焕章,尽量拖延尹焕章返回汴梁的时间,这样一来,朱元璋拒绝投降的消息,便会晚一些传到王保保那儿。给王保保造成一种短暂的假象,让王保保误以为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而放心大胆地与死对头孛罗帖木儿开战。战事一开,想要立即停下来就难了,朱元璋这样打了一个时间差。

事实上,王保保攻占益都后,很快便和孛罗帖木儿大打出手,陷入混战。

为了延缓王保保的兵锋,朱元璋尽力表现出友好和诚意,在给王保保的书信中表示愿意保持友好联系,互通信使和商贾,“信史继踵,商贾不绝,无有彼此,是所愿也”(《明太祖实录》)。

一方面拒绝元朝的招降,另一方面又试图与手握重兵的王保保交好,朱元璋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努力打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局势,充分显露出其胆色和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