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李隆基在晚年的时候,逐渐开始对自己的养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产生了不信任,认为他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不仅罢免了王忠嗣的职务,还逼死了他,换上一个叫安禄山的胡人担任节度使。李隆基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行为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尽管安禄山当时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是李隆基对他并不放心,主要是因为节度使这个职务权力太大了,而且安禄山当时和李林甫关系很不错。于是,李隆基先后提拔重用了杨国忠和哥舒翰,以打压李林甫,牵制安禄山。后来,随着李林甫的失势,安禄山在朝中彻底失去了根基。而杨国忠等人打压的目标也转向了安禄山。
安禄山此人本来就有野心,此时见自己的节度使位置难保,干脆起兵发动叛乱,安史之乱正式揭开了帷幕。然而,李隆基在听说安禄山叛乱后,一开始还是有点震惊,后来就无所谓了,因为他认为安禄山仅有十五万人马,不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恰好此时封常清打了胜仗回来了,李隆基决定让他去打安禄山,但却没有给他派一兵一卒,而是让封常清自己去招兵。结果兵是招了不少,但是却被安禄山打了个落花流水,连洛阳也丢了。李隆基一看安禄山这么厉害,但是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干脆将封常清、高仙芝当成了替罪羊,全部“咔嚓”了。
这样一来,唐军大将们个个人心惶惶,特别是后来被启用的突厥人哥舒翰,他知道封常清被处死是因为背锅,而高仙芝则是因为自己是高丽人,由于安禄山的原因,李隆基已经不信任少数民族将领了。
此外,哥舒翰本质上也存在着野心,被启用之后,李隆基将二十万大军的兵权交给了他。哥舒翰觉得自己重兵在握,便立即开始了争权逐利的斗争,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老上司—杨国忠。他上书李隆基,指出安禄山叛乱的名义是要杀杨国忠,要是把杨国忠杀了,安禄山也就无话可说了。
杨国忠一看哥舒翰要杀自己,急忙向李隆基求救,李隆基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兵权在哥舒翰手里,他决定组建一支部队,让杨国忠指挥,作为牵制哥舒翰的砝码。但是李隆基手里并没有多少人,只有一万人。哥舒翰听说这个消息后,知道李隆基是要制衡自己,于是便果断的吞并了这一万人。
李隆基见此情形,为了削弱哥舒翰,只好命令他出潼关去打安禄山。哥舒翰只好从命,但是却无心指挥战斗,因为他知道,一旦打输,自己就会像封常清、高仙芝一样,打赢了也不会有什么功劳。最终哥舒翰大败,潼关也被安禄山攻破。
哥舒翰在逃跑途中被叛军抓住,并被押到了安禄山面前。哥、安两人素来不和,因此哥舒翰知道自己如果宁死不屈的话,肯定会死的很惨,于是,一见到安禄山,哥舒翰立即跪在地上求饶,而安禄山则非常高兴,饶了哥舒翰一命。
后来的诗人将安史之乱的责任归咎于杨贵妃一人,实际上,李隆基才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