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怎样的存在?它为什么会灭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知秀网小编来说说中山国的故事。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最早是由白狄建立。当时中山国位于河北一带,都城是定州市。而在中山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了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中山国有着除七雄外,第八国的说法,那中山国在当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中山国初期曾长期和中原各国交战,后来被魏国占领,直到中山桓公复国,中山国的国力一度来到鼎盛期。

中山国的来源

春秋时期,白狄的一支鲜虞氏开始建立国家,把肥氏、鼓氏、仇由等氏族都统一起来。鲜虞人在山中地形险要的中人城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而得名中山国。

中山国的来历非常特殊,国君姓姬,可能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后裔,与周朝始祖后稷属于不同的分支。最早生活在北方,后来逐渐迁徙到太行山一带,中山国位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过渡带,同时具有农耕和游牧文化。

因为中山国不是周天子册封建立的国家,风俗习惯与其他中原诸侯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长期以来被视为异类,建国之后就成为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而鲜虞人也与周边各诸侯国十分不友好,时常想着攻打它们。

中山国是一个非常顽强的国家,它多次被灭又多次复国,甚至还曾经打败过强大的晋国。最终,在享国三百五十多年后,在公元前296年被赵武灵王所灭。

中山国的发展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攻略中山和赵灭中山的事件。

邢侯搏戎

根据史料记载,邢国曾多次打败戎狄(中山国前身),有力的捍卫了周王室的国土与威严。

春秋早期,鲜虞尚且比较弱小,多次遭到邻国邢国的打击。后来邢国逐渐衰落,鲜虞在公元前652年出兵南下,击败邢国、卫国,迫使邢国国君出逃、卫国国君被杀。因为齐桓公崛起,联合了宋、曹、邢、卫等诸侯国才把鲜虞击败,阻止了鲜虞进一步扩张动作,然而这场战争也让各诸侯国意识到了鲜虞的巨大威胁。

晋侯抗鲜虞

春秋中后期,鲜虞又惹上了另一个国家晋国,两国长期交战。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附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

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又以荀吴统帅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兵行险招,打进晋国平中,大败晋军,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一年之后,鲜虞人在中人城建立国家,史称“中山国”。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机会,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国与齐国、鲁国等国家联合起来进攻晋国,打下晋国的棘蒲,这下两国彻底撕破了脸,彼此之间争斗不止,互有胜负。公元前489年,晋国大夫赵鞅率军击败中山,这次大战重创中山国。

接着,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附属国仇由,晋国的智伯(名荀瑶)诡计多端,唯恐仇由国路险难行,遂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身边重臣看透了荀瑶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开始,晋国发动大军入侵中山国本土,一日之内连下两城,中山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至于二十年间史书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此时晋国国内却迎来噩耗,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三家分晋之后,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基本形成,而中山国也在动荡中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开始了复兴之路。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部众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趁着中原内乱迅速崛起。

魏攻略中山

不久中山武公就去世了,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魏国抓住机会卷土重来,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率领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又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赵灭中山

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将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但都遭到中山国的抵抗没有成功。

史书记载,中山国东迁后得到了齐国的支持,疆土扩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

鼎盛时期的中山国有兵“九千乘”,国力仅弱于七雄。一乘是多少人呢,有两种说法:“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即七十五人;“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即三十人。按少的来说,中山国有兵二十七万人!要知道战国后期长平之战时,赵国总兵力也就在四十万至六十万之间。

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史称“五国相王”,一时间中山国成了战国第八强。

中山国称王,失去了齐国支持,使自己陷入孤立。公元前314年,中山国趁齐国出兵干预燕国内乱之机,大举进攻燕国,占领了数百里领土。后来各国干涉,齐国撤兵,燕国又收回了领土,于是中山国和燕国又成了死敌。

赵国一直想灭掉中山国,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富国强兵。公元前307年开始,赵国先后5次攻击中山国。公元前296年,赵国终于吞并了中山国。中山国自春秋晚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回过头来看历史,中山国虽不是强国,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书写了华丽的篇章。自从诞生起就不断与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对抗,几次被占领灭国都死而复生,顽强的精神举世少见,在诸多强国的重重包围中不断发展自己,几次复兴国家,一度让人刮目相看。

中山国本有机会成为战国群雄当中的一个,“战国七雄”之一,可惜最终还是被它国所灭。中山国的灭亡不仅仅因国土面积狭小,还在生于忧患,却在发展过程中丢了忧患意识。

自桓公复起之后,继任者并没有吸取教训,盲目树敌、目光短浅,且在各国的挑拨下,贪图虚名执意称王,最终招来祸患。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山国的兴衰也一直影响着后人: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该有忧患意识,以史为镜知兴替,牢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