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插花有何特点?揭秘古代插花的发展史

插花作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调,现如今人们对它的发源和文化都所知甚少,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传承数千年的插花文化。

在古代,插花的方式是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关联的。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将花的形象印在器物之上,不过当时人们对于花的看法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婀娜美丽,更多的还是把花当做图腾进行崇拜。他们将各种花比作成拥有神性的花神,通过将花印在陶器上来达到期盼丰收,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

先秦到汉朝的插花发展

在了先秦时期,在民间有年轻男女互送鲜花,表达自己相互思念的感情。例如在《诗经》中曾经有过关于男女护送鲜花的诗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此时的花已经赋予了其他不一样的使命,年轻人之间互赠鲜花除了是对爱情的含蓄表达外,还有隐藏着的繁衍子孙的隐秘象征。无论民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已经很少将花当做图腾看待,开始把花赋予了欣赏的作用。

到了汉朝,古人开始逐渐出来专门用作插花的花器。因为插花是佛门中六大佛事之一,所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使得插花开始逐渐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动荡的局面使得佛教开始大规模流传,插花也越来越普及。此时的民间已经逐渐出现了“手捧花”“胸花”等一些列装饰作用的插花。大家现在所说的“借花献佛”其实也源自于南北朝,当时人们将花插在瓶子内放在佛像的下方,除了烘托出佛像的威严以外,还表达出了人们想通过插花来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现在的敦煌壁画中还有一些当时供佛时场景的画面,而南宋时期《五百罗汉图》就表现出来了南宋时期,人们利用插花礼佛的场景。两位侍从在主人的示意下十分小心地将精心插好的荷花郑重地摆放在佛龛附近,主人则十分虔诚地在佛前进行祈祷。可见无论在哪个朝代,插花一直都是供奉神明的必要装饰。

隋唐宋让插花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隋唐五代时期,插花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的插花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宫廷之中的插花和民间百姓插花以及佛堂前的供花。花的选用也开始追求意境,例如人们会选择荷花、牡丹当做插花的主角。插花也不仅仅局限于花瓶,有些会以盆为装饰,此时的插花主要追求的是淡雅朴素。

宋朝时期,对于插花的追求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审美发生发生了改变。此时人们对于插花,更多的是追求理性的精神。这一追求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东方式插花,从宋朝开始,民间文人之间的插花开始主要主张“花德”,即通过插花来表现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

文人们的插花就十分随意,虽然花的选择十分随意,但是不妨碍文人们有一颗向往的心。他们常常以花为媒介,借助插花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近段时间内的情绪。

与民间文人插花不同,此时的宋朝宫廷的插花则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宋朝宫廷插花讲究牌面宏大,以数量和质量称奇,主要展现出宫廷插花的气势。在宫廷之中通常安放花架进行装饰,每个花架上都有许多插花。用于插花的花器也都用水晶等珍稀材料制作的。甚至在顶峰时期,会出现“以花为帐”的奇景。

除了用瓶或盆当做花器以外,宋朝还开创了用花篮当做花器。用篮当做花器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一般在篮子中放置物品都显得十分杂乱无序。而宋朝人创新式的将各种花按照不同的方式摆在篮子中,使得篮子中的花布局分类合理,同时也将各种花的特性全部展现出来。

此时,人们对于花的选择也开始在荷花、牡丹外有了新的选择,他们会选择一些松、竹子、梅花等含有不同意义的花材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境。

到了南宋时期花器的选择就更加的清奇另类,南宋的人们会选择运用竹子为花器,以竹为器让整个插花又赋予了不一样的韵味。而这一做法后来被邻居日本学去,至今日本的一些插花还会选择用竹子当做花器。

插花在明朝进入鼎盛时代

元朝时期的插花就遭遇到了惨痛的打击,因为元朝昏庸的统治让元朝的插花事业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出现了退步的情况。此时人们在宋代插花的基础上并没有什么创新式的发展,人们除了日常中的借酒消愁和作诗解忧外,还开始借助插花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人们对于插花的风格也开始走向随意的风格,开始逐渐出现心象式插花和自由式插花两种。

什么是心象式插花呢?这里指的是插花追求随心所欲,随着插花者某一时刻的心境而创作,通过杂乱的不同花种来表达一种不可言说的意境;而自由式插花就十分容易理解,在插花选择上没有特定要求,插花时也不追求任何高雅意境,给人一股自由散漫的感觉。这种插花风格也很容易表达出当时人们散漫冷淡的社会氛围和情绪。

到了明代插花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此时人们不仅对花的种类有着特定的要求,还对花器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大家在欣赏流传下来的明朝人物象中会发现在人物的周围总会摆放一些炉鼎和插花用作装饰,明朝时期插花的艺术形式和理论基础都在这一朝代发生了充足的发展,插花的题材也比唐宋时期更加的多样化、多变性。

此时对于讲述插花的著作也开始逐渐变多,例如《瓶花三说》、《瓶史》等都是写于明朝的。明朝的张德谦曾经写过一本详细介绍插花的书籍叫做《瓶花谱》,这本书可以说是从插花小白到插花大神的必读书籍。这里对插花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折枝以及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都十分清楚地注明出来,而且对于插花的品花、品瓶也有着详细的介绍。

可以说,一本《瓶花谱》,插花无难题。而这些插花书的发展也为明朝的插花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插花逐渐加入到了人们的普遍审美范围之中。此时松、竹、梅也有了十分文雅的外号叫做——岁寒三友。而传承久远的莲花、菊花以及兰花也成为了一个新组合——风月三昆。

对于花与花器的搭配在明朝也有了不一样的追求,插花他们提倡花与花器和谐搭配。插花时,花枝和花瓶的高度要十分协调,花枝要高于花瓶一点但不能高出太多,花枝太高不仅不美观而且容易在摆放的过程中摔落,而如果花枝太低,就会出现“只见花瓶不见花”的尴尬局面,不仅不美观而且还会丧失了插花独特的雅趣。

而如今,现代的插花与古代的插花也有明显的不同,虽然采用了科学的黄金分割法,但是弊端也十分明显,就是整体插花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而且没有突出特点的形象,让整个插花看起来十分平庸,缺乏古时插花的个性独特美。利用大瓶进行插花,要避免过度装饰,追求随意自然的意境,整体要看起来十分自然和谐。

而用小瓶插花则主张整体瘦巧,也要避免过度装饰。而且对于花枝的选择应该选择小巧玲珑的,这样才能与花瓶相互对应,不产生明显的冲突。

如果插一支花则要选择具有特殊形状具有特殊韵味的花枝,来表现出一枝独秀的感觉,整体给人一种鹤立鸡群孤高自傲之感;而插两支则尽量选择高低不同的花枝,整体形象相互搭配和谐融洽。或者选择两支差不多的花枝,两支花枝相互结合仿佛融为一体,用麻绳绑定以后再插入瓶中,使整个瓶中充足且不臃肿。

明朝的文人常常在每年的谷雨时节将一些心仪的花放在农家常用的竹篮之中,然后等到大暑时节,再将其竹篮带回家中,进行精心的修剪以后,再插入花瓶或者竹筒之中,这样能够延长花枝的寿命继续保持着花枝独特的清新芳香。

通过明朝对于插花的见解咱们也能看出明朝人独特的审美和意境,而这些意境和审美的产生,我认为是与当时明朝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时代的变化让插花赢得新的机遇

到了清朝开始追求写景式插花和谐音式插花,这时插花追求的是将自然环境搬入家中以盆景的方式展现出来,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谐音来进行插花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了清朝末期,随着战乱的频发,插花技艺也开始逐渐失传,等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插花技艺才再次出现。随着人们对插花的不断重视,插花技艺也在现在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