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之战中,名将郭兴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很多人都不了解鄱阳湖之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初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诞生,此书对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描述的非常详细, “赤壁之战”的篇幅,占了整本《三国演义》的八分之一。罗贯中生在元朝末年,他为何能把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写得如此详细呢?除了他借鉴了大量的史料外,还因为罗贯中离另一场水上战争比较近,这场战争就是鄱阳湖之战。曾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或许曾亲身经历过鄱阳湖之战,所以把这场战争的许多场面,直接写在了赤壁之战的故事里,但这只是假说,并没有史料依据。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元朝末年,决战双方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双方共投入兵力80万,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在1100年前,周瑜凭借“赤壁之战”,让曹操元气大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朱元璋也凭借“鄱阳湖之战”,成功逆袭为中原第一霸主,为建立明朝打下了基础。而鄱阳湖之战的胜利,离不开一位名将的建议,这位名将,就是郭兴。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后起之秀,但却成为一方枭雄。在朱元璋占领集庆(南京)之后,势力迅速发展,身在长江中游的陈友谅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威胁,便沿江而下,打算在南京灭掉朱元璋,没想到最后在龙湾被朱元璋伏击,陈友谅大败而逃。
三年后,朱元璋正在安丰和张士诚作战,陈友谅趁机要夺取洪都。洪都,也就是现在的南昌,陈友谅认为,他率领60万大军,轻易就能攻下洪都。然后以洪都为据点,逐步向东蚕食。但没想到的是,洪都守将朱文正(朱元璋之侄)是个防守天才,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守住了85天。没拿下洪都,陈友谅的大军筋疲力尽,而此时朱元璋率领20万大军倾巢而来,陈友谅为了避其锋芒,选择到洪都东北的鄱阳湖休整,朱元璋的大军来到鄱阳湖,双方展开决战。
朱元璋的兵力只有陈友谅的三分之一,船只体量较小,大多都是渔船。陈友谅是专门打造的双层战船,居高临下,交战之初朱元璋吃尽了苦头。刘伯温给朱元璋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打持久战。朱元璋派人将鄱阳湖周围四县的粮食全部夺走,陈友谅很快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朱元璋人少,反而成了优势。陈友谅兵多粮少,不得不急于和朱元璋决战。
陈友谅缺粮,为了击败朱元璋,陈友谅将大船用铁链连成一排,整整齐齐地向朱元璋冲击。朱元璋连吃败仗,在康郎山之战中,折了十多位将领,朱元璋被还差点被张定边活捉。为了应敌,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寻求良谋。朱元璋问:“贼人三倍于吾,舟高势猛,该如何破敌,诸位可有良策?”众位将领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沉默。此时,从人群外围传来一个响亮声音——用火攻!这个喊话的人,名叫郭兴。《明史·卷一百三十一》:
战于鄱阳,陈友谅连巨舰以进,我师屡却,(郭)兴献计以火攻之,友谅死。
最终,朱元璋采取了郭兴的建议,用大量火船冲击陈友谅的舰队,再加上老天帮忙,决战当天风急天干,陈友谅成了第二个曹操,大败而归。陈友谅在撤退的途中,朱元璋一方乱箭齐发,一只利箭从陈友谅的眼睛射穿头颅,陈友谅当场毙命,其部下纷纷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凭借此战,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枭雄,此后5年,朱元璋灭张士诚、降方国珍,北伐元朝,无人能挡,建立巍巍明朝。
朱元璋从一位义军的后起之秀,一跃变成明朝开国皇帝,其人生的转折点就是鄱阳湖之战。此战胜利之后,朱元璋在中原地区再无敌手,此后吞并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就成了时间问题。所以说,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朝,和郭兴的“用火攻”三个字有直接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郭兴为巩昌侯。郭氏一族成为明朝最富贵的家族之一,郭兴、郭英(郭兴弟)、郭宁妃(郭兴妹),都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郭兴也成为了明朝初年的绝对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