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宁死也不渡江的真相到底是为什么?他经历了什么
项羽宁死也不渡江的真相到底是为什么?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传诵千古的《夏日绝句》,描绘的便是行至末路的楚霸王项羽。那么,已经逃出生天,抵达乌江边的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渡江呢?
从垓下战败到乌江自刎,项羽到底经历了什么?
垓下战败之后,项羽霸王别姬后连夜突出重围,此时的项羽显然并无自杀之意,否则也没有必要突围了。然而从突出重围到乌江自刎,不过短短数日时间,项羽到底经历了什么,竟然使得他逃出生天之后,竟然萌生死志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项羽的这段经历。
汉四年(前203年)八月,项羽与刘邦鸿沟议和后,项羽遂率领十万疲兵返回楚地,然刘邦却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和约,亲率大军追击项羽的同时,命韩信、彭越分别率兵自梁地、齐地南下,命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合击项羽,垓下之战爆发。
面对韩信统率的三十万汉军,项羽率领的十万疲兵不敌,被围垓下城。夜间,汉军以“四面楚歌”之际,致使楚军士兵士气低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在“霸王别姬”之后,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次日天亮,发现项羽逃走的刘邦命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一路逃遁,项羽率领的八百精骑逃散严重,在渡过淮河后便只剩下了一百多人。抵达阴陵之后,项羽的人马迷路无法前行,于是便向一个路过的农夫问路,结果被骗入一片沼泽地,结果被汉军追击赶上。一场激战之后,项羽虽然再度杀出重围,在逃到东城的一座山上时,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八人。
项羽为证明自己的失败“非战之罪”,于是将骑兵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突围,一番血战之下,面对上千汉军追兵,项羽竟然再度杀出重围。在到达乌江边后,乌江亭长正停船在岸边等候,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此时的项羽却苦笑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率军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最终挥刀自刎。
项羽为何宁死不渡乌江?我想应该是哀莫大于心死
纵观项羽一生,他显然不是个容易被击垮之人,在已经率人冲出包围,杀至乌江边的情况下,却最终拒绝了渡河,显然已经是“心死了”。也只有在“心死”的情况下,一代霸王项羽才会选择以自刎来结束自己的一生。那么项羽究竟因何而“心死”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垓下之战后西楚北部也被刘邦占据
1、已无东山再起之力。虽然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然而项羽真的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亦或是还有自保之力吗?正如上图所示,垓下之战后西楚北部也将全部落入刘邦之手,偏居一隅的项羽又拿什么去东山再起,刘邦又岂会放虎归山,就算项羽渡过乌江,刘邦也必然会率大军追杀而至。从鸿沟议和再到垓下之战,从垓下突围再到乌江之畔,一直以来项羽都没有空闲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一旦项羽想明白,恐怕很难不感到绝望。
2、已逐渐丧失军心民心。曾几何时,项羽在西楚简直就是一呼百应,不仅深得士兵拥戴,更是楚地百姓的英雄,然而垓下突围之后,他又经历了什么呢?先是自己率领的八百精锐,竟然大部逃散,要知道项羽率领的必然是最为信任的亲军精锐,这些士兵都途中逃散,说明军心已失。而在阴陵迷路之后,又被老农骗入了沼泽地,导致最终被追兵追上。经历这一系列变故,想必项羽也明白,自己已经失了军心民心,如今自己带出来的十万将士损失殆尽,即使返回江东,又能如何?这恐怕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所在。
3、前后落差项羽难以接受。虽说在最后的战斗中,项羽仍然体现出了一往无前、勇猛无敌的气概,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壮呢?遥想当年,项羽麾下大军数十万,西入关中灭秦,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各地诸侯均要望其项背,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谁曾想不过数年而已,却被刘邦这个当年对自己卑躬屈膝的小人逼到如此境地,竟然要靠着一个亭长、一条破船而逃亡,这对一向自负无比的项羽来说,肯定是难以接受的。
项羽从垓下突围,一路冲破重围到达乌江边,一路征战下来或许还没有这种感觉,可一旦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回想起这一路的遭遇,再加上乌江亭长的话,项羽恐怕真的是心灰意冷而“心死”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才会最终选择“自刎”,宁死也不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