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侯君集干过最漂亮的一件事是什么?

在大唐的众多开国功臣和名将中,侯君集无疑是个另类。一方面他功勋卓著,位列凌烟阁,是唐太宗眼中的二十四功臣之一;另一方面,他又罪孽深重,数次违反朝规,甚至煽动并参与谋反,可以说是罪不可赦,最后被李世民处斩,他可谓是唐初开国名将里最受争议的一位。不过他的一生中,起码有一件事干得很漂亮,可让历史上众多将帅汗颜。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侯君集一生三功,官至宰相,位列凌烟阁名副其实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此人在隋唐时期也是个传奇人物。在《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里,他被认为是武功非常高强的人,比如把他同李元霸、罗成、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并称为李世民“六大战神”;他绰号小白猿,有飞檐走壁的绝技,与罗永年的五虎断门枪、尚师徒的盔甲枪马四件宝和程咬金的三板斧并列为“四绝”;在评书里,他还曾被列入贾家楼“四十六友”编外最后一名,即后续第四十七友。

不过在正史中,他期初的事迹很少记载,只是在《旧唐书·侯君集传》里说他:“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就是说,他少时顽劣,不学无术,却喜欢吹牛。不过当时天下大乱,他跟许多英雄好汉一样,肯定是有些武艺的,再加上他好斗勇,爱吹,能很好地推销自己,所以他很早就登上历史舞台,进入公众的视野。他进入秦王府后,随李世民征战,很快成为秦王麾下一名得力干将。

侯君集屡立战功,很被李世民赏识,曾被封为左虞侯、车骑将军等职,一直到宰相高位。纵观其一生,大的功勋有三次。

其一是帮助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公开化,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于是派人刺杀;失败后,尉迟恭与侯君集便极力劝谏李世民下决心除掉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侯君集这人脑子灵活,很有智商,而且处事果断,对促使李世民夺位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一枚棋子。史载“建成、元吉之诛,君集之策居多。”李世民成事之后,他自然成了太子的心腹。后来,李世民继位,便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侯君集被升为兵部尚书,开始广泛参与朝政。

侯君集的第二项功绩是做为李靖的副将讨伐吐谷浑。吐谷浑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小国。贞观年间,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向唐称臣。贞观九年(634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名将李靖为主帅,侯君集、李道宗等人为副将率军征讨吐谷浑。次年夏天,李道宗小胜吐谷浑,其首领伏允向青藏高原腹地逃跑。于是许多将领纷纷劝李靖撤兵。此时,侯君集站了出来,他坚决主张继续攻打。他建议李靖发挥骑兵的优势,深入吐谷浑腹地,打个歼灭战。李靖采纳了他的计策,和薛万钧、李大亮走北线出击,侯君集与李道宗则在南线,兵分两路,追击吐谷浑王慕容伏允。

当时虽是夏天,但西边地区却有霜降,山里还有很多积雪。侯君集等率唐军克服重重困难,追击敌人二千多里,先后于逻真谷、汉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大破吐谷浑军,斩获颇丰。侯君集一路追击到积玉山,还看到了黄河的源头,据说这是世人第一次考察黄河源头。当时他打了个大胜仗,又见到了母亲河的源头,于是激情万丈,一如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豪壮。之后他回师与李靖在大非川会合,胜利班师回朝。

因此功绩,侯君集又受到唐太宗的激赏。于贞观十一年(637年),侯君集获封陈州刺史、陈国公,之后又官拜吏部尚书、光禄大夫等,官至宰相,进入人生辉煌期。侯君集出身行伍,没有读过什么书,获得高官厚禄以后才开始读书学习,他又参与官员的选拔,此时的侯君集可谓风光无限。

侯君集的第三项功绩,率军攻灭高昌国。高昌位于吐鲁番盆地,是古丝绸之路交通枢纽,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贞观年间,高昌国王麹文泰认为唐朝国力衰弱,逐渐产生了不臣之心。李世民征召麹文泰入朝,他称病不去。在西突厥的利诱下,高昌欲归附西突厥。639年,麹文泰中断对唐朝的朝贡,攻打唐朝属国伊吾、焉耆,扣留西域各国向唐朝进贡的使者,中断了西域同中原的商业往来,使丝绸之路被阻。

为了大唐的稳定与繁荣,唐太宗决定对高昌国以惩罚。于是他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国。麹文泰得知后,毫不在乎,他对国人说:“唐国距离高昌有七千余里,还隔着两千里的沙漠,冬冷夏热,没有水草,想来也没那么容易!他们的军队在途中不出二十天,粮草必然用尽,到时候咱们以逸待劳,定能一举打败他们!”然而侯君集率领大军行至碛口时,麹文泰却病死了,其子麹智盛继承王位。

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军围困高昌国都,并劝降高昌新王麹智盛,但对方没有投降。于是侯君集强行攻城,利用了抛石车等工具,攻下城池。此战,唐军获得三郡五县二十二城,人口三万多。高昌国灭亡。接着,唐朝在高昌旧地设置西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设置安西都护府。灭高昌国,侯君集可谓是大功一件,使他进入人生的巅峰时期。

二、侯君集一生四罪,李世民宽恕其三

侯君集在成功的同时,也开始利欲熏心,腐化堕落,累积成罪。他一生明显的罪过有四次,但前三次都被唐太宗李世民宽恕了。

第一宗罪:腐败。侯君集灭高昌后,在未奏请唐朝朝廷的情况下,私自将高昌国无辜的百姓充作官奴,或者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这还不说,他见钱眼开,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又纵容手下将士掳掠盗取高昌国的金银珠宝。当他班师回朝后,其举动自然被举报,于是被朝廷惩罚下狱。但中书郎岑文本以为侯君集是开国功臣,而且在征伐高昌国立下不朽功勋,于是上书李世民为之求情。李世民也是从来对之宠信有加,就将他释放了。但侯君集获释后不仅不感念法外开恩,还为自己的被囚禁而不快,耿耿于怀。

侯君集第二宗罪:诬陷。因为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器重,所以曾让他跟随李靖学习兵法。侯君集不但不感谢李靖,反而上奏唐太宗,说李靖要谋反。他的理由是,李靖每讲到兵法的精微之处,都故意停下来不再传授给他。唐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恰恰证明他侯君集想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他要求学尽臣的兵法,证明他有异志啊,陛下不得不防!”

李靖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统兵元帅和军事家,他的智慧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看人也极准,不会乱说的,之后也证明了他的推想。但当时,侯君集并没有表现出谋反的迹象,加上李世民向来宠爱他,所以就没有相信李靖的话。李靖的猜想,也不是空穴来风,有一次,侯君集上朝后回尚书省,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

侯君集第三宗罪:煽动别人谋反。贞观十七年(643年),开国功臣、后来也被列为凌烟阁的张亮被派往洛阳做都督,侯君集问张亮:“你怎么会遭到排挤呀?”张亮说:“没有啊,如果因为公务被派到外面做官就是遭到排挤,那么被冤枉的人就多了。”侯君集被呛了一下,然后又说:“那么我平定一个国家,回朝后却惹得皇上大怒,算是被排挤了吧?”侯君集说着还挽起袖子道:“这样子活着太没意思了。你能造反吗,要是可以,咱哥俩一起反了。”

之后张亮将侯君集的话告诉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也许是他发发牢骚罢了,不必当真。况且,这些话他也只是告诉你一个人,他要是死不认账,你也拿他没办法不是?算了,不必再提。”李世民再次宽恕了侯君集。从这可以看出,唐太宗是真喜欢并器重侯君集的。随后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阎立本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三、侯君集谋反不成,被李世民处斩

在侯君集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同一年,他便因犯下此生的第四宗罪,走到了人生尽头。当时的太子李承乾不受唐太宗的喜欢,加之魏王李泰等皇子虎视眈眈,欲谋太子之位,所以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顿生不轨之心。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开始拉拢一些对皇帝不满的人。而此时的侯君集便成了他拉拢的对象。当时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太子东宫任职,于是李承乾就多次派他引侯君集进入东宫商议大事。

后李承乾事情败露被废,侯君集当然被牵连出来,他的女婿贺兰楚石为得到皇帝信任,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李世民,坐实了侯君集要谋反的罪名。这简直是罪不可赦!可李世民仍觉得侯君集为国立过大功,于是就想再放他一马,不想治他的死罪。但侯君集平常得罪人太多,此时朝中群臣都出来进谏,说侯君集之罪天地难容,决不可赦。李世民迫于压力,尽管心中非常难过,也不得不将其处死。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李世民应允,并将其妻儿迁至岭南。

四、侯君集做的一件事让史上许多将帅汗颜

纵观侯君集一生,功劳大,但罪也不小。若不是碰上惜才而大度的李世民,他恐怕不只死一次了,但最后还是因谋反罪而被诛,也是罪有应得。他可以说是最有争议的唐朝开国功臣,其千秋功罪,只能任人评说了。不过他的一生中曾经做的一件事,足以让他彪炳千古,这件事也让历史上许多比他更有名的将帅们汗颜。

这还得从他征伐高昌国一战说起。公元640年,他是做为主帅身份去征讨高昌的。前面说过,他刚到达那里,还未开战,高昌国主麹文泰便病死了,其子麹智盛继承王位。侯君集率兵行至柳谷,探马禀报说麹文泰将要被安葬。于是诸将劝说侯君集,要趁高昌国人聚集一处安葬国主时,搞个突然袭击,便可大获全胜。

若换成一般的将帅,碰到这样的战机,恐怕是求之不得的。但侯君集不然,他认为趁对方举行国葬时偷袭太不讲道义,不是正义之师做的事情。我大唐的军队乃正义之师,要打就要光明正大地打!他当即否决了这项提议。于是他率领大军雷着战鼓高调进军。高昌人有了防备,就进城坚守。当然侯君集是有把握打赢这一仗的。唐军士气高昂,装备齐全,他命人填充城壕,用推车撞击城墙,撞开的穴口有数丈之宽,又用抛石机往城中投石头,唐军很快便攻克了敌军外围城池。接着乘胜进兵,包围高昌国都城。

侯君集先是围而不打,劝高昌新王麹智盛投降,可对方说是投降,就是不降。于是侯君集命令再度攻城。他还在城外修建了十丈的高楼,指挥战斗,并俯视城内,查看敌情。高昌国王不降是因为在等援军,因为当初,高昌老国主麹文泰与西突厥首领欲谷设约定,如果高昌被唐攻打,西突厥就来援助。可等到侯君集大军到达时,西突厥首领吓得违约向西逃走了。最后高昌国失去援助,无计可施,才开城投降。侯君集于是分兵平定高昌各地,灭了高昌国。

平高昌国是侯君集一生的最大亮点。而其中最被人称道的就是他没有乘人之危,就是趁高昌国人给国主安葬时进行突袭。如果那样,唐军可能轻而易举就拿下了这场战役,可将敌人包括国王在内的王侯将相一窝端。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认为那样不是仁义之师的做法。

这在古代也有先例。比如春秋时,宋楚的泓水之战。当时宋襄公跟楚国开战,双方约定在岸边打仗。宋军先到泓水岸边,当楚军正在渡河时,宋襄公的谋士司马子鱼说应趁敌军过河时来个突袭,可一战而胜。但宋襄公以为不可,宋军乃仁义之师,不可乘人之危实行突袭,应等对方过了河再打。后来的结果是,楚军过河后双方决战,宋军败了。但宋襄公虽败犹荣。

不过春秋之后的战争大都没有仿效宋襄公这种战法,不管《孙子兵法》还是《三十六计》中都提倡兵不厌诈,战争中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互相勾心斗角,不再讲究道义。连韩信、诸葛亮等著名军事家都这样,他们又是明修栈道,又是暗度陈仓,他们趁火打劫,笑里藏刀,偷梁换柱,浑水摸鱼,借刀杀人等等,只为求胜,不顾手段,还哪来的道义可言?而侯君集能坚守道义,不借对方举行国葬之时,乘人之危搞偷袭,不仅是君子之行为,而且就当时而言,也是维护了大唐的尊严——我天朝上国向来光明正大,决不搞偷鸡摸狗的勾当,要打就明着来!这也表现了大唐王朝的强大的自信力。侯君集此举足以让史上众多名将名帅汗颜。

当然笔者这里也不是在否定韩信和诸葛亮等将帅,他们无疑是成功的;也不是否定《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它们做为著名军事理论自有其伟大之处。如果碰到倭寇来犯,我们要抵御时,自然大可利用这些虚虚实实的战法,先把侵略者赶走再说;但如果碰到要征服弱者时,就不可采用这样的招法。比如大唐征服高昌国,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对抗,乘人之危搞袭击,就太不人道了,甚至显得小家子气。所以当时侯君集的做法十分正确,他维护了大唐的尊严,也照顾了弱者的情感。应该给侯君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