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宁远之战的经过如何?袁崇焕是如何取胜的?

发生在公元1626年的宁远之战是后金与明朝在宁远城展开的一场战争,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兵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战胜后金军,明朝称这场胜仗为“宁远大捷”。明朝以少胜多,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宁远之战是后金与明朝在宁远城展开的一场战争,此战以明军取胜而告终,这一战使袁崇焕一战成名,也导致努尔哈赤饮恨而终。那么问题来了,努尔哈赤一生少有败绩,为什么这一次会输给袁崇焕?而且努尔哈赤为什么非要南下?后金有着强大的八旗骑兵,为什么不能纵向攻伐蒙古?

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拼命都想南下。匈奴想要南下,蒙古想要南下,后金也想要南下,为什么他们非要南下与农耕民族抢夺生存空间?后金明明知道大明有一座无法翻越的山海关,为什么还要南下?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只不过我们长期都被误导了。我们认为后金南下是想南下,但事实上后金南下完全是被逼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中统计了古代动乱发生的时期,数据表示85%的全国动乱、改朝换代基本上都是在气温大规模降低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末时期气温不断得降低,小冰河时期也缓缓到来,在天灾的影响下土地产出大大缩减,而原本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才能养活。葛剑雄等学者根据《明史》推断1600年时明朝大约有1.9亿人口,此时的土地勉强能养活够1.9亿人口。但是随着天灾的影响土地产出已经无法养活1.9亿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需要更多的土地才能养活1.9亿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发动战争掠夺土地或者坐视百姓饿死,这就是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毫无疑问,明朝也陷入了这个陷阱。如果坐视百姓饿死,那么势必会导致农民起义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明朝开始固守边疆,并且切断与后金政权的贡市交易,禁止明末的商人将粮食走私到后金。

大家都知道越往北越冷,明朝的情况都这个样子,那么后金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原本后金以打猎、采集为生,东北物资丰富也能维持他们生存。但是随着气温的降低,打猎和采集获取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衣食供给越来越依赖明朝,不过明朝切断了粮食供给,如果再找不到获取食物的办法那么女真人势必会被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后金政权开始对外扩张,北方别说了,条件比后金更苦。同纬度的朝鲜和蒙古也挺穷的,思来想去也只有南下抢明朝的了。明朝为了养活1.9亿的人口需要扩大地盘,但是体制问题导致明朝很难对外扩张,所以明朝只能尽可能的保住现有的地盘。明朝想要固守地盘,而后金想要对外扩张,在这种背景下双方不断展开战争,而宁远战争就是其中的一场重要战争。

宁远城在山海关外两百里处,距离锦州也不过才一百多里,正好卡在辽西走廊的中间。而且三面环山一面换环水,正好在中间形成了一个隘口。后金南下的时候骑兵不能翻山越岭,所以只能从这个隘口通过。可以说只要卡死隘口,就算是堵死了后金的南下之路。因为宁远城的十分重要,所以自1428年设立至1622年这期间多次修缮、加固,城池的根基十分深厚。袁崇焕曾经说只要给我粮草和兵马,那么我就能守住此城。宁远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朝廷内部爆发了弃守宁远与据守宁远的分歧。

辽西重镇沦陷后,以辽东经略王在晋为首的一帮人主张放弃宁远,死守山海关。而袁崇焕则主张守关内必须守关外,而守关外必须守宁远,他的观点得到了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肯定,于是以袁崇焕、孙承宗为首的主战派则是坚持守宁远。在这种情况下明廷还能爆发这么严重的分歧,可见明末朝臣的目光有多么短浅。之后孙承宗说服了皇帝,将王在晋调离辽东,而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

孙承宗走马上任之后开始大力改善辽东环境,比如安置辽东流民、加强守军操练、高筑墙、广积粮等等政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任命袁崇焕为宁远守将。虽然孙承宗有心杀敌,但是明末的朝廷十分复杂。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开始拉拢孙承宗,其目的就是想要染指辽东军费,更是想借防卫之名向朝廷请求拨款。孙承宗断然拒绝了此事,之后魏忠贤等人开始诬陷孙承宗,导致孙承宗被调离辽西经略,阉党高第接任了辽东经略一职。

高第上位后就主张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一线。至于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贪生怕死、其二是想借加固山海关为名请求朝廷拨款。明朝为什么不堪一击?就是因为高第这种人太多了,身为武将不想着保境安民,反而贪生怕死更是贪污军费,有这样的将军战争怎么可能打赢。

之后明军退守山海关,辽西仅剩宁远等几座孤城仍旧在坚持,其他土地都白白送给后金了。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宁远是没有后勤补给的,而且多少孙承宗这样优秀的将领惨遭诬陷?多少土地白白送给了后金?多少原本用来加固城池的军费被贪污?多少场战争被阉党搞失败?这些问题已经没有答案了,只不过我们可以得知明末党争、贪污十分严重。历史上有无数的战争都是输在庙堂之上,此次高第放弃指挥宁远,这绝对是袁崇焕取胜的原因之一。

1626年,努尔哈赤兵出沈阳,兵锋直指宁远。八旗军大约人数为六万,而宁远的守军不足两万。袁崇焕下令坚壁清野,所有人退回宁远,然后据守城池,发誓与宁远共存亡。同时袁崇焕派人巡城,搜寻那些疑似奸细的人,并且在城墙上泼水。要知道当时气候非常寒冷,泼水成冰。冰块加强了宁远城的坚固度,而且金军的登城也十分不易,没有攀登工具的话根本登不上城池。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切断了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并且劝降袁崇焕。袁崇焕拒绝投降,并且在城墙上放置了西洋大炮,轰击后金的军营。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发动攻击,但是遭到了宁远守军的打击,金军死伤惨重。在持续的打击下,城门被凿开了一个洞,情势十分危急。紧急关头袁崇焕亲自搬石堵门,一直战到深夜金军都未攻入宁远城。正月二十五日、正月二十六日,整整两天金军都没能攻入宁远城,反而是死伤惨重,据说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被西洋大炮所伤,金军被迫撤军。

之后金军攻打宁远的后勤点,由于寡不敌众, 金军攻破了据点。觉华岛所有军民全部惨遭毒手,另外粮草器械也都被摧毁殆尽。明朝将军毛文龙抓住时机偷袭努尔哈赤后方,努尔哈赤急忙撤军,宁远之战就此告终。没多久努尔哈赤死了,而后金内部也爆发了一些矛盾,辽东局势瞬间变好。

宁远之战袁崇焕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指挥对比

双方指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努尔哈赤自从二十五岁起兵开始几乎战无不胜,可见其军事指挥能力是非常高的,他在明军弃守辽西的时候果断出击宁远,说明洞察战机的水平也十分高。袁崇焕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不然也不可能守住宁远。至于很多人说是不是运气好?对此小编是不太认可运气的。要知道明军的战斗力本来就非常高,明军的那些败仗几乎都是党争、阉党瞎指挥而导致的。此次高第放弃指挥宁远,这是袁崇焕能取胜的一个原因。如果是高第指挥,那么这场战争不打就败了。

地理优势

八旗骑兵不擅长攻坚战,骑兵的优势就在于野战,此次八旗骑兵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而明军有着充足的守城器械,更是有着威力巨大的西洋大炮,对于守城来说十分有利。只不过八旗骑兵包围了宁远,后金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而宁远守军则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后勤补给。这场战争不利于速战,如果后金只围不打,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宁远守军吃光粮食之后只有投降一条路。可惜的是努尔哈赤没有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并没有做到“围而不击”,反而意图速战速决,放弃地理优势也是努尔哈赤失败的原因之一。

人心对比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后金和宁远双方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心。对于宁远来说是守城之战,城破之后城池里面的百姓十有八九都会成为奴隶,剩下的人几乎都是死。青壮年为了保护妻儿和父母只能拼命守城,不然城破之后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守城部队的战斗力非常高,而且也杜绝了从内部攻破堡垒。

努尔哈赤攻打辽东之后就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这就导致很多名门世家的精英不愿前往后金,而且民怨也十分大。还有抢占汉人田宅、欺儿霸女、强迫迁民、劫掠粮食等等罪行,许多汉人都是直接逃亡。一个不得人心,一个深得人心,高下立判。

最终影响

对于明朝来说,明军打破了八旗不可战胜的看法,大大增强了军民的信心。之后袁崇焕趁机收复锦州、松山等重要城市,原本支离破碎的宁锦防线又重新建立起来了。在之后的辽东局势中宁锦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后金宁可绕道内蒙都不敢从此处南下,可见宁远之战的威慑力有多大。但是明朝已经无药可救了,宁远之战可以说是帝国最后的余晖,之后明朝在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下走向历史的尽头。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死了,而努尔哈赤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继承机制,导致皇太极继位初期受到了贝勒的掣肘。因为皇权受阻,导致很多政策不能及时推广,而明军也趁势收回大片土地。这是对后金不利的影响,但是宁远之战对后金的意义非常大。首先后金一改以往的政策,在对待汉人的态度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且开始重视火炮,并且想方设法知制造了大炮。

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有影响,不过主要还是双方如何看待失败和胜利。明军胜利之后并没有总结经验然后扩大战果,而后金在失败后总结经验并且不断改进自己,双方对待的态度也导致日后双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