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淮南王刘长骄纵成性,是怎么作死的?
吕后死后,功臣集团们群起消灭吕氏势力,又废掉小皇帝,便要优先处理立谁为皇帝的问题。淮南王刘长也是皇位的继承人员之一,只是因年少、母家不好及被吕后抚养长大三个因素被排除掉。但是,刘长的身份十分特殊,是刘邦两个还活着的儿子之一。因此,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很快就面临一个大难题,即如何处置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长。
说起淮南王刘长,就不得不说他的坎坷经历,这也是他最后悲剧的原因。他母亲本是赵王张敖献给刘邦的美女,在和刘邦春风一度之后便怀上了他,后被赵王安置在新建的别宫中。但是,赵王张敖手下谋杀刘邦的事情泄露,将他母亲也牵连在内。他母亲赶紧告诉狱卒,说自己怀有刘邦的孩子,刘邦当时正在盛怒之下根本不理这事。他的舅舅又去求辟阳侯审食其,审食其向吕后说了此事,但是吕后更不想救人,而审食其也不敢强争,于是他母亲生下他后绝望地自杀了。官员随后将他抱给刘邦,刘邦就让吕后抚养他,又命人安葬他母亲。因此,刘长在吕后专制时才能活得很滋润,天然地亲近吕后又不敢恨吕后,却把仇恨转给了审食其。
到汉文帝继位后,淮南王刘长觉得亲哥当皇帝,便开始嚣张起来,经常违法乱纪,但是又得到汉文帝的宽赦,后来朝见汉文帝时只叫大哥而不称皇帝。在汉文帝三年,刘长就带着魏敬去见辟阳侯审食其,趁机用铁锥将他打死,又让魏敬割下他的人头,可怜的审食其做梦也没想到,好事没做成却给自己挖个死坑,更惨的是还白死了。刘长很鸡贼地去向汉文帝请罪,将杀审食其的理由说得冠冕堂皇:
“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汉文帝认为刘长为母亲报仇,便赦免他杀人之罪,为汉朝诸侯王们的违法乱纪做了一次坏的示范。可以说,刘长为母杀人是汉朝血亲复仇的最高实践者,进一步将血亲复仇从民间走上官方,导致血亲复仇在汉朝推广儒家思想后更加盛行。刘长回到淮南国之后行为更加过分,不用汉朝法令,出入用皇帝的规格,还阻挠汉朝任命官员并自行任命,给汉文帝刘恒的上书也很随意。汉文帝见此情形,开始用言语敲打刘长,还安排舅舅薄昭写信恩威并施进行规劝,而刘长得到书信后很不高兴。
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终于走向死路。淮南王刘长与棘蒲侯太子柴奇谋反,派人联络闽越和匈奴,事情败露。刘长被召到长安后,被大臣们一到认定谋反罪名成立、应被处死,不过汉文帝免去其死罪,采纳大臣们的流放巴蜀的建议,且流放路上还安排人进行照顾。但是,路上无人敢给刘长打开囚车,刘长觉得深受屈辱选择自杀。汉文帝得知刘长死讯后大哭一场。流放刘长前,袁盎曾谏阻汉文帝,认为此举会使刘长死在路上,进而使得皇帝有杀弟之名。汉文帝此时向袁盎再次问计,袁盎出馊主意要杀丞相和御史,但汉文帝命丞相和御史审讯那些不给刘长打开囚车的官吏,将这些官吏全部处斩,然后以列侯之礼安葬刘长,并安排了守墓人。
但此事还没完,尽管汉文帝八年已经封刘长的四个儿子为侯,但四年后长安民间还是流传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听后自白不是贪淮南国的土地,便将城阳王封为淮南王,又将刘长的墓园提升为诸侯王的规格。四年后,汉文帝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长之子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后来,淮南王刘安因父亲之死心怀怨愤,也因谋反被杀。
淮南王刘长之死,可以说是一路作到死,主要是没人管得了。史书上说,薄太后、皇太子及诸大臣都对刘长忌惮不已。其实,皇太子和诸大臣忌惮他还可以理解,但薄太后忌惮他就得让人琢磨琢磨了,毕竟薄太后是刘长的庶母,又是皇帝的亲生母亲。只能说明,汉文帝当时还在想方设法地稳固皇权,而刘长作为刘邦在世的儿子在诸侯王中有很强的号召力,汉文帝也只能纵容他以显示对其他诸侯王的宽容。此外,汉文帝对刘肥一脉很忌惮,顾不上管教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更多精力用于防范城阳王刘章和济北王刘兴居(后谋反被杀),因为两人主张拥立大哥刘襄又被汉文帝故意压制。在刘兴居起兵谋反被镇压后,汉文帝便开始敲打胡作非为的刘长,同时派舅舅写信予以规劝,但收效甚微。
《史记》将大臣们弹劾淮南王的奏章及汉文帝的回复都全文照抄,但汉文帝在此事上最尴尬的是,有人仍然将刘长之死归结在汉文帝身上。那首民歌就很有问题,很大可能出自诸侯王们之手,用于向汉文帝施压。汉文帝的大哭可以看做很在乎这个弟弟的意思。设身处地想一想,汉文帝8岁就到代国与母亲一起相依为命,长大后有个弟弟一直叫自己大哥,像汉文帝这种宽厚、仁爱的人,内心应该是很享受亲情的。至于袁盎建议诛杀丞相张苍和御史更属馊主意,功臣集团是汉文帝的执政基础,也是牵制诸侯王们的绝对力量,如果没有功臣集团的支持,诸侯王们各个手握重兵,会不会认汉文帝这个皇帝都不好说。最终,汉文帝以非常柔性的手段解决了淮南王之死的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