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奇经》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握奇经》是一部关于论述古代八阵布列之法的兵书。旧题黄帝时大臣风后撰,故又名《风后握奇经》。又称 《握机经》、《幄机经》,“幄者,帐也,大将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则因 ‘握’、 ‘’字近而附会其文。今本多题曰 ‘握奇’,则又因经中有 ‘四为正、四为奇、余为握奇’ 语,改易其名也。” (高似孙《子略》)古代也称作《握奇文》,相传西周姜尚加以引申,汉武帝丞相公孙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经续图》,晋武帝时平虏护军、西平太守马隆 《八阵图总述》,后人与之合刊,通称之 《握奇经》。成书时间较难确证。《汉书 ·艺文志》兵阴阳有《风后》十三篇,班固自注:“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未有 《握奇经》之名。马隆述赞,《隋书 ·经籍志》也不著录。唐 《李卫公问对》中有“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南宋人认为此书 “唐李筌为之。”(《朱子语类》)《宋史 ·艺文志》始著录。“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其后又因及此。”( 《四要》)作者已无法确考。
该书版本较多,有 《津逮秘书》(汲古阁、景汲古阁) 本、《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四库全书》本及清刊、清抄本等。各种版本、文字互有异同。
《握奇经》经文1卷,384字 (一本少4字,一本作360字)间有小字夹“旧注”及“公孙弘曰”的解语。《握奇经续图》1卷,313字,《八阵总述》1卷1千余字。根据经文,“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奇为握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余奇”为机动兵力,由将军居阵中掌握。布阵时,先以游兵于阵前两端警戒,作战时,四正(即方阵的四个正面)、四奇 (即方阵的四个侧翼)之兵与敌交战,游军从阵后出击、配合八阵作战,大将居中指挥,并以 “余奇”之兵策应重要作战方向。是为古代中国最典型的方阵队形。由于《握奇经》经文简略、关于四正四奇的方位、布阵和交战时的作用及队形变换关系。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其中含有八个不同的阵形,即所谓经文中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分别为8个阵的阵名;有的认为是1个阵中8个不同方位的代号。《李卫公问对》对《握奇经》奇、正解释颇为详尽而深刻,认为八阵源于五军阵,即方阵分前、后、左、右、中5个部分,中央是将领的指挥位置及其所控制的机动部队(余奇之兵)。在其正前方、正后方、正左边、正右边为“阵地”(或称“实地”),所列部队即为正兵,在中央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的正兵间隙地带为“闲地”(或称“虚地”),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称为奇兵,正兵亦可利用虚地实施机动,即由正兵变为奇兵。因此,八阵的奇正不仅指方阵本身队形的变换,也包括战术和兵力使用的含义。《握奇经续图》主要记载八阵结队、进止、变换的指挥信号,包括角、革、金、麾、旗等,还记载了队形变的标识和名称。《八阵总述》则用赞语对八阵各方位和奇兵、游军、信号等辅以解释、评论。如“风阵赞”云: “风无正形,附之于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动万物惊焉,蛇能围绕三军惧焉。”赞语中有不少附会、难解之辞。
《握奇经》所论阵法,对今天研究古代战争和作战形式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反映的某些军事指挥、战略战术思想,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清代李光地撰有 《握奇经注》,张惠言撰有《握奇经正义》,可供研究参考。《将苑》是一部论述为将之道的古代兵书。旧题诸葛亮撰,又名《心书》或《新书》。考此书名最早见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兵家类存目》分别将其著录为二种书,并称《新书》于“明宏治间关西刘让锓之木,始改名《心书》,”“盖妄人所伪作,又出于《将苑》之后也。”又称《将苑》“盖伪书之晚出者,又明焦竑《经籍志》更有亮 《心书》、《六军镜》、《心诀》、《兵机法》诸书,益为伪托。”今传世的 《将苑》与《心书》为同书而异名。明王士骐集《诸葛忠武侯全书》作《心书》,清张澍 《诸葛忠武侯文集》作《将苑》,陶宗仪《说郛》宛委山堂本作《武侯新书》,商务印书馆本则作《心书》,文字或有出入。其他丛书,如《广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子书百家》、《百子全书》、《唐宋丛书》、《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等,都收有该书,书名或为《心书》或为《新书》,另尚有明清刻本存世。中华书局已将张澍编《武侯文集》点校出版,易名为《诸葛亮集》,其中收录的《将苑》为今研读的较佳版本之一。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得到刘备的信任。刘备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刘备死,他又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大权,对外结好孙权,对内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抚少数民族,积极准备北伐,对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作用。诸葛亮善于用兵,重视军队建设。据史载,他还留有《兵法》、《便宜十六策》等兵书,现收录《诸葛亮集》中的《将苑》等兵书,是否原书或为后人伪托,已难考定。
本书共50篇,分别为兵权、逐恶、知人性、将材、将器、将弊、将志、将善、将刚、将骄恡、将强、出师、择材、智用、不陈、将诫、戒备、习练、军蠹、腹心、谨候、机形、重刑、善将、审因、兵势、胜败、假权、哀死、三宾、后应、便利、应机、揣能、轻战、地势、情势、击势、整师、厉士、自勉、战道、和人、察情、将情、威令、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本书采取一题一议的形式,纵论将略、方略、兵略、武略诸多为将之道。书中博采古代兵家名言,专论统帅之术,计约5.000字。
《将苑》开篇即强调兵权的重要性。这种兵权是要树立将领对军队统治的权威。“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才能指挥自若。否则,就不能令行禁止,难于为将。《兵权》篇点明了将领在军队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是全书的总纲。其次,在将领的品德、才能、作风、修养,以及带兵、用兵和治军等方面,《将苑》 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五彊》篇(又作《五德》篇)认为将领应该高节厉俗、孝弟扬名、信义交友、沈虑容众、力行建功,即以封建道德作为衡量将领品德的标准。同时,又要能“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即要具备基本的军事素质与技能。《将苑》特别强调: “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即兼顾战争客观规律、战争时机,发挥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来取得战争胜利。在治军方面,《整师》篇认为:“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才是能听命于将令,进退有节,用而不疲的训练有素的战斗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治军还必须爱兵。在《哀死》篇中,用古代善将爱兵的做法来劝勉军将,认为“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这里不乏有用小恩小惠来换取士卒对将领感恩效命的因素,但也可以看出,将领的兵权应该建立在重视士卒的基础之上。当然,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将苑》又认为治军 “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利用他们监视、控制士卒的一举一动,维护将领的威权。由此可见《将苑》治军思想鲜明的阶级性。另外,本书在战略战术方面,对于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也总结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规律,可供借鉴。
自古以来,对于《将苑》的评价,因出发点不同而褒贬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系伪书,“委巷之谈均无足与深辨者耳。”但就其内容来看,该书却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典籍。然而,专事于 《将苑》的研究论著很少,古人多在版本校勘上下功夫。民国时,有官道遵 《诸葛心书集注》一卷,1926年成都排印本,杜缄三《诸葛武侯心书新解》,1948年7月国防部政工局编印。198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天夫《诸葛亮将苑注释》一书,为近年研究该书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