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元璋当初延续殉葬制度 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殉葬制度,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不是“恢复”,而是“延续”殉葬制度。

殉葬,这是一个残酷的名词,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殉葬既是“臭名昭著”,却也被一些君王所推崇。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制完成,社会人权的提高,殉葬才逐渐消失,在秦朝之后的中原文明历程中,汉民族鲜有“殉葬”之制,而且对于某些统治者而言,殉葬本身就是违法的。

直到五代之后的游牧文明称霸中原,殉葬又再次出现。

其实殉葬的出现特点非常明显,那便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派生物。

辽朝开国皇帝为耶律阿保机,虽说辽朝乃是封建王朝,可耶律阿保机本人以及契丹民族原本的社会形态,就是游牧民族和“奴隶制社会”,因此辽朝、金朝都有“殉葬”之事,统治者对此十分热衷。

所以说,明朝太祖朱元璋的“人殉”,不是恢复,而是延续。

元朝继承的乃是金朝的大统,而且当时的蒙古还是实行人权差异巨大的奴隶制,在成吉思汗的葬礼中,更是夸张到在路上“遇到”的人都要残忍杀害,让他们陪着殉葬,以这样的方式,在另一个世界侍奉伟大的君王。

可元朝殉葬和明朝殉葬不同的是,元朝的殉葬更倾向于一种“滥杀”,而明朝的殉葬则是具有“针对性”的,殉葬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

明太祖朱元璋乃是汉人中兴的一个标志,恢复中华,功绩巨大。

可朱元璋也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比起刘邦,朱元璋的出身还要更加不堪,都不是“布衣”可以形容,在元末社会,朱元璋连一个正常的名字都不能拥有,这是很典型的“半奴隶”形态。

于是在他的统治生涯中,“残暴”乃是一个巨大的标签。

且不说他的残暴是为公还是为私,朱元璋的决策中,的确延续了一些“奴隶制”社会的弊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

公元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统治的最后一年:洪武三十一年。

这一年的朱元璋在南京驾崩,在恍惚之中,他听见雨声滴落,最后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位伟大的人物的离开是寂静的,可再之后发生的事情,却不是美好的,因为朱元璋的驾崩,不意味着他一个人的逝去,还有一些“特别”的人要遭殃。

那就是他的后宫们。

在明初以前,秦朝以后的中原王朝,驾崩先帝的后宫妃嫔是允许“离开”后宫的,虽然大部分都是入道观为尼姑,为先帝祈祷,但最差不过“守陵”,不会落下一个“殉葬”的悲哀。

在汉以后,后宫摄政的事情多如牛毛,就和殉葬制度的消失有关。

而为了保护后代的皇权,朱元璋继续了这一个将会为他留下千古骂名的残忍决策:殉葬。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因为要加强和部下的关系,朱元璋的大多数后宫,都是大臣们的女眷。

这是朱元璋的智慧,但也是他的无奈,因为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被进行了“绑架”。

因为朱家皇室并没有久远的传承,宗室力量未必能够压制“外戚”,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于是他决定,要将他的46位妃子,15位近身宫女“殉葬”。

注意,和以往安排“出家”的剧情不一样,朱元璋动用的是殉葬。

人殉臭名昭著自然不用说,可对于明初的人来讲,又不是完全无法接受,因为元朝正是一个存在着人殉的王朝,只是大家可能意想不到,作为汉人的朱元璋,还是要如此“延续”。

在为朱元璋殉葬的后宫妃嫔和宫女中,有着很多显贵之人,但她们无法反抗。

比起朱允炆担心自己的“叔叔”们会拥兵造反,朱元璋更怕的是后宫干政,因为朱允炆太过年轻,一旦被任何一个“太妃”(先帝妃子)所影响,这都是对大明江山的致命打击,所以要她们殉葬,目的很明确。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明朝以前,中原王朝是宋朝,因为长时间的积弱,宋朝屡屡被游牧民族欺压,最终两宋先后都悲哀落幕。

其实关于宋朝的问题中,皇权被相权以及“外戚”牵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朱元璋取缔了相权,也顺势打开了消灭外戚、后宫摄政的局面。

延续“人殉”制度,背后是朱元璋所释放的信号,这也就意味着,并非只有他一个人需要如此去做,还有往后的大明天子,也需要“效仿”他。

进行“人殉”,这个殉葬之人,并非仅仅是后宫,也有可能是文武大臣、宗室成员,其实殉葬的一种尖锐本质,就是借着先帝驾崩,来铲除政治隐患。

除此之外,人殉的背后也是加大“人权”的悬殊感的重要手段。

在中原封建时代以前,也是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存在的最大特点便是关于一些特定的人群,他们不具备“人”的资格,对于奴隶主而言,他们是可以任人宰割的。

在君王驾崩后,奴隶殉葬,这就是一种延续“统治”的方式,更是一种残忍的契约,长久如此,人权就会不断地降低。

而草原文明,则是把这种奴隶制形态一直延续到了元代、甚至是后来的清代。

这样的社会形态背后,得到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很显然的,朱元璋缔造的大明,追求的正是一个这样的模式。

他建立锦衣卫,对开国大臣进行清洗,无一不反映出朱元璋内心的一种“追求”,虽然只是一种扭曲的追求。就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后,“人殉”制度,在大明延续了一定的时间。

当明成祖朱棣驾崩时,他也选择了一些后宫进行殉葬,被誉为“仁”的明仁宗朱高炽都不例外,挑选了一些后宫妃子殉葬,最后停止这项残忍制度的,反而是酿造了大明悲剧的“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取消殉葬,是一系列“阴差阳错”造成的,当年发动了夺门之变后,明代宗朱祁钰在病床上不久就死去了。

朱祁镇即便很厌恶弟弟,但还是为他进行了“人殉”,可见在一开始,朱祁镇是没有废除人殉制度的想法的。

之所以要废除人殉,最根本的一个因素,或许是与朱祁镇想要留下“身后名”有关。他的一生大致是有些荒唐的,土木堡之变让大明直线下降。

废除人殉,将朱元璋留下的几乎等同于“祖制”的制度剔除,这是他“弥补”的一种方式,而实际上,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的确为他后世的名声加分。

不过值得一说的,大明时代的“人殉”,和以往的人殉又有所不同,因为在大明朝为先帝“殉葬”的后宫家庭,都会受到厚待,说通俗些,虽然她们像“奴隶”一样被安排了命运,但她们也有一定的回报,并非是完全地受损。

为了鼓励和安抚这些后宫之人,朝廷会给予她们家族恩惠,让他们的家族之人受到庇护,甚至是入朝为官,最低的待遇,都是“世袭”锦衣卫,与明朝始终。这个“诱惑”,对于这些后宫之人来说也是不小的,在权衡之下,她们也想留下好名声,与先帝一同去另外一个世界。

总的来说,朱元璋延续殉葬,这是他的时代环境和他个人思想双重因素造成的,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这种行为是突兀的,但从元朝之后的历史线来看,又是合理的。

而这种制度的最后废除,也是在意料之内的,唯一想不到的是,完成废除的,竟是那个被后世人所“冷嘲热讽”的明英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