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晚年和孙权晚年相比 两人谁对国家的伤亡最大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和孙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论损失的话,还是刘备大一些,毕竟孙权晚年的行为主要直接波及的还是上层,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到国内的阶级结构。

四五万青壮年的损失对于中央集权的影响还是太大了,如果不是诸葛亮水平够高,蜀汉是可能会亡国的。

但从观感上看,刘备晚年确实更好看。道理很简单,他并没有主观恶意,不存在放任国家损失的意图。刘备也不是抱着“即使打输了也要上”的心理去的。

就不说别的,刘备221年7月就攻下了秭归,然后一直待在那里不动,本人甚至离开了前线进行政治性行动,直到第二年才回到前线继续朝夷陵进军,然后后军还一直拖在后面避免吴军抄后路,本来就没打算真的拿士兵的命当资源跟吴军拼命来拿下荆州。

东征政治和外交战才是第一位的,军事主要是在秀肌肉,引导荆州残余的亲己势力起义,想办法在微损的情况下主要靠政治和外交赢下来。

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后军实际上一直都守着三峡的出口,正常情况下全师而退总是可以的。

最后输了,一方面有魏国的保守战略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陆逊确实棋高一筹,本来战败之后自己到马鞍山集结败兵殿后挡住吴军也许有机会把大部分人撤回去,输了只能说对方确实更强。

但孙权这边是有主观恶意的,他是真的不在乎给国家造成损失,也要加强下一代的集权水平,之所以看起来那么执迷不悟,也是因为自己坚信路线是正确的,是在生前维护本人集权和死后维持家族中央统治的必要手段。

晚年的孙权仿佛变化了各种姿势企图撼动大树的蚍蜉,用尽了各种上不得台面的肮脏手段,显得十分可悲可叹。

刘备没有明显的过错,几乎就没有过错,他只是综合能力不如曹操而已,而他的优点是非常突出的。

孙权能力才干要差劲些,还有致命明显的过错。孙权的计谋太屈辱,后期又没有功业作为弥补,刘备也功业不足,但没有什么丢脸的事情,反而有许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刘备五十五岁时为建安二十年,刘备刚刚占领益州。此后刘备定湘水之盟,夺占汉中,称王为帝。然后襄樊大战,夷陵之战。刘备的负面作用主要针对的是夷陵之战。这也是刘备最为人诟病的一点。

然而夷陵之战前,吕蒙的规划是“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驻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驱襄阳,如此何忧于曹,何赖于羽”,而实施中,孙权以刘璋为益州牧,孙权江东的手已经伸到益州本土了。

而周泰的汉中太守也是这一点的佐证。孙权的受封大魏吴王,绝汉使可以说已经选了边,站到曹魏,有图益州之心可以说毋庸置疑。

而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兵败苦撑,东吴陆逊、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贼,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刘备等到了曹魏攻吴,翻脸的利好。曹魏进攻后,吴军防御重心重新转向长江。

仅此一点,刘备的收获就不小。更不用说,刘备此后“白帝托孤”,确立了蜀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保证了政局稳定。各有各的难。刘备的徐州不仅是四战之地,而且是四分五裂的徐州。

屁股没坐稳,兵寡将少,被袁术 、曹操、吕布一起图算计。孙策刚死的时候,东吴政治也不稳定,很多世家大族都开始居心叵测,还有张昭这种法国谋士,如果仔细论论,能指挥汉中之战的刘备,似乎比孙十万的军事强一些,但刘备指挥不了大军团。

孙权政治上似乎更不错,但文治武功决定,孙权只能是守城之主,毕竟他拿了荆州也干不了正事,只为了偏居一隅。

最后,刘备晚年的黑点就是夷陵之战。孙权晚年的黑点就是二宫并尊。

夷陵之战没什么好说的,五万打五万,输赢就是两可之间,输了也没啥好说的。就是国家底子太薄,损失不起。但不打这一仗又不可能。弱者的悲哀就是输不起。

二宫并尊其实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天然矛盾造成的,掺杂了东吴本土的世家政事因素,处理不好也正常。

但对孙吴的政权寿命影响,从结果来看也不是致命的,毕竟一个割据政权,没能力进取,被灭是早晚的事情,好歹苟延残喘这么多年。

从结果来看还是刘备的损失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