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人还在,黄皓还能祸乱朝政吗?
魏国发起灭蜀之战,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蜀国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这就是大将军姜维既不在汉中前线,也不在都城之中,用魏国人的话说就是“远离巢窟,用力为易”。姜维到哪儿去了呢?在沓中屯田,也就是领着军队开荒种地去了。姜维为什么要去“耕种沓中”呢?实际上是受到了宦官黄皓的陷害,这就是有名的“避祸沓中”。黄皓这个人可能老早就服侍刘禅,等到刘禅长大了就更加地喜欢他。黄皓又善于逢迎,非常的狡黠,所以逐渐地爬上了高位,以至于“操弄威柄”,竟然连大将军都对他无可奈何。但是,若是有一个人在,黄皓这种人可以得宠,绝对不会有权,因而也就不会因他导致国家灭亡。这个人就是董允。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刘禅被立为太子时,董允被选为舍人,调任洗马。刘禅继承帝位后升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北上住在汉中时,担心后主年轻,不懂得分辨是非轻重,认为董允秉心公正无私,让他入宫辅佐后主最是适当。于是上疏给刘禅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通过精心选拔留给陛下的重臣,至于斟酌可否,尽忠进言,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全都向他们讨教,一定可以补缺堵漏,并有所增广改善。如果陛下听不到振兴盛德的建言,那么就当严惩董允等人以昭彰他们怠慢失职的罪责。”诸葛亮不久就请刘禅任命费祎为丞相参军,董允随即升为侍中。由于虎贲中郎将来敏升任为辅军将军,同被诸葛亮调去汉中担任军祭酒,董允兼任了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郭攸之的性格向来和善温顺,只不过挂名而已。向后主进言劝谏的重任,全由董允承担了。
董允的处世治事重在防微杜渐,因此可以说是穷尽了匡正补救的法门。刘禅常想采选天下美女来充实后宫,董允认为自古以来天子的后妃数也不过十二名而已,现在嫔嫱足数,不应再有所增加,就始终坚执不肯让步。刘禅非常畏惧董允。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时,上疏请求让位给费祎和董允,又表奏说“董允在宫内任职多年,辅佐王室,应当赐给他封爵采邑以表彰他的功勋”。董允坚决推让不肯接受。刘禅渐渐长大,喜欢宦官黄皓。黄皓谄媚逢迎而又狡黠非常,一心钻营打算爬上高竿。董允经常对上则态度严肃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指斥黄皓。黄皓畏惧董允,不敢胡作非为。在董允辅佐期间,黄皓的职位终究不过是一介黄门丞而已。
有一次,董允曾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约定外出游宴,车马都已准备停当,这时职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见。董恢年轻而官小,见董允即将出门,呆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董允不让他走,说:“本来出门的目的,就是想跟朋友们交游谈心的,现在您既已屈尊来访,正好叙谈久别之后的感受,放弃这样的叙谈,而赶到别处去聚会,实在没有这个道理呀。”于是下令解开车马,费祎等人也只好停车不去了。他坚持正道而礼贤下士,都像上面所陈述的事例。延熙六年(243年),给董允加官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职务代理尚书令,作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去世。
黄皓在董允掌管宫中事务时,不过是一个黄门丞,即便是和刘禅关系近,但由于董允的限制,实在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不过从陈祗开始,黄皓就渐渐地得势了。到了陈祗死后,黄皓更是从黄门侍郎一路高升到了内常侍、奉车都尉的高官。有了权力,黄皓开始弄权,连大将军这样的第一高官都敢动脑筋撤换,真是气焰熏天。黄皓想撤了姜维换上右大将军阎宇,不知是不是因为姜维避祸沓中不在成都,黄皓无从下手,反正此事最终没有实施。但是,姜维大将军的职务还在,权力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魏国发起了灭蜀之战,姜维上表让刘禅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却因为黄皓的从中作梗而贻误。
当然,国家大事,最终的决定权在于皇帝,但是,不用说是刘禅这样的无能之辈,就是英才雄主,身边的人也是各自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尽管刘禅是个扶不起来的主儿,但外有诸葛亮,内有董允这样的官员在,蜀汉国还是不容小觑的。黄皓把持了朝政这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个窝囊废皇帝身边再有一个奸邪的内侍宦官,这个国家想好也难。这就好比是一棵树,旁边有一个浇水施肥的人和有一个刨根剥皮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蜀国人想念董允是有它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