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太傅,范姓得姓始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武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前592年,晋国中军将兼太傅范武子年老退休,开始在自己家府邸颐养天年。范武子退休后,他的儿子范文子也出仕为官,被晋公封为“卿”,范文子成了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官二代”。
有一天,本到了退朝返家的时候,范武子一直不见儿子回来,感到很纳闷,因为这个儿子平常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每天按时上下朝,退朝回来,先到老父房里,问个安好,才去用膳。但这天,范武子左等右等到不见人,就有点焦急,他不知朝中出了什么大事。春秋时期可是经常出大事的年代,“春秋无义战”,人命如草芥,宦海沉浮多年的范武子当然是放不下心了。
终于,天黑透了。范文子进来请安,范武子忙问:“是不是朝中出了什么大事,你怎么才回来?”
范文子很得意地说:“也没有什么大事,今天朝堂上来了一个秦国的使者,在和大王的谈话中,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又不是那么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谈话中带着隐语,似乎有些刁难的意味在里面。当时参加会见的其他大人官员,没有一个回答上来的。只有我毫不费力的回答了他提出的三个问题,而且和那个使者的话里的意思一模一样。那个使者当着大王的面极力的夸赞了我,别的大人也都很羡慕。”
范武子听着儿子的话,看着儿子眉飞色舞、得意扬扬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教训儿子,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账东西!你怎么知道别的大人不能解答秦国使者的问题?人家不过是看你年纪大一些,官大一些,权重一些,有意让你先说,让你在大王面前卖弄一番罢了。你只不过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却在朝廷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抢先应答秦国使者的问题,掩盖别的大人的功劳,抢人家的风头。你呀,简直轻狂无知到了极点。如果不是我在晋国,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范武子越说越怒,他举起手里的拐仗打向儿子,儿子不敢躲避,任老父敲打,连发冠上的簪子都打折了,方才住手。
在当代中国百家姓的排行榜上,范姓排名第59。这个姓氏的来源,相传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尧有关。士会作为天下范姓公认的始祖,是春秋时晋国中军元帅,辅佐过多位国君。他的子孙以其封邑为姓,从此有了范氏。士会还是刘姓的先祖之一,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人。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士会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即步入政坛,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公元前636——628年在位)、晋襄公(公元前627——621年在位),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他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
发生于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终于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他的太子夷皋年幼。为了国家的前途,大臣们在襄公死后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大败。
士会失败后,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士会投奔秦国后,很快受到秦国的重用。史载士会充当秦军的谋士,经常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画策。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成、羁马等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
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公元前614年,晋国的六大臣在诸浮再次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大臣们一致认为士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
随后,晋国派大臣魏州余假装投降秦国,暗中与士会接洽联络。士会答应回国。州余接着向秦王献计,要秦王派士会前往晋国的魏地做策反工作,秦王果然派士会前往,并与士会约定:万一晋人有诈,将士会抓住,那时秦王一定会把士会的家人妻子送往晋国与士会相会。这样,士会便借前住魏地之机,回到了阔别7年之久的晋国,重返晋国政坛。
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景公封为中将军(晋国元帅),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成为晋国三军统帅,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由于他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随武子”。
因秦国使者入晋之事,范武子痛责了范文子。而受得老父打骂教训的范文子,闭门思过,深深自责,从此,他按照老父的要求,痛改前非,像换了一个人。《左传》里,同样记载了范文子另一个故事。
公元前589年,范文子以上军佐的职位跟随中军将隙克攻打齐国,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靡笄之役。晋国军队大胜齐军,班师回朝。儿子出征打了胜仗,老父亲当然从心底里高兴,范武子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出城迎接晋国军队。
浩浩荡荡的晋军一队队走过,将军的战车在前。元帅隙克的车仗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一个个的将军阵仗。等队伍快要全部进入军营,两边欢迎的人群也快要散去时,范文子的车仗才出现在范武子面前。
范武子很激动,他迎上前去,拉着儿子的手,叫着儿子的名字说:“燮呀,你不知道为父的在这里盼望着你早点出现吗?你怎么才到呀?”
范文子说:“父亲呀,这次出征主帅是隙克元帅,是他统领晋国军队立了大功,打了胜仗。现在军队班师,我如果走在队伍的前头,那恐怕人们将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我是副帅,是隙克元帅的助手,那样我不是抢了主帅的荣耀了吗?我不敢这样做,就悄悄走在了队伍的后面。”
范武子很高兴,说:“我知道孩子从此可以免祸了。”
公元前583年,范武子逝世。葬于现河南省范县高码头乡老范庄墓园。
范文子在父亲范武子的教育下,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德,为人更显敦厚与耿直,更具长者风范。他不但自己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他也像父亲一样,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保持谦逊的家风。
范文子儿子叫范宣子,其名范匄,又称士匄。法家先驱,史称范宣子。范宣子出生于晋国名臣大将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家族的门望也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他在晋悼公时登上了晋卿之位,担任中军佐,为悼公建立霸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战。范文子此时任晋中军副帅,儿子范宣子也随同他参加此役。
那年夏六月最后一天,两军对阵。当时因为双方战与不战的问题,晋军将帅之间产生了分歧,一时僵持不下。一大早楚军突然发动袭击,晋军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一时间有些慌乱。就在晋军将领们聚集中军帐商量对策的时候,范宣子突然闯进来,不管那些将领们听不听得进去,发表了自己的战斗建言:“依我之见,我们把水井填了,把锅灶平了,军士们列好队列,把行列中的道路疏通,一起奋力向前冲杀,一定能打败楚军。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我们晋军又害怕楚军什么呢?”
范文子见这个毛头小子如此放肆,气得浑身发抖,他斥责道:“国家存亡,是上天的决定,你一个小孩子,又懂得什么?”范文子边大声喝骂,一边手持戈把范宣子赶了出去。
战斗结束后,范文子仍然记得这事,又把范宣子叫到身边,教育他做人要谦虚谨慎,飞扬跋扈、自以为是终要吃苦头。而范宣子也牢记父亲的教诲,经过历练,终于成为晋国政坛明星。
范宣子执政后保持了谦虚谨慎的家风,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政策失误。襄公二十四年二月,郑伯使晋,子产托书告诫范宣子,力陈重币的害处。范宣子觉悟到子产的话十分中肯,便欣然接受了这个忠告,减轻诸侯纳贡数量,以友结四邻。这种善于听取意见,尤其是善于听取批评的精神,同范氏家族谦虚谨慎的家风有极大的关系。
范武子死后,赵文子与叔向到范武子的墓地游览。赵文子问叔向:“如果死去的人可以复生,我们跟谁在一起呢?”叔向说:“是阳子吧!”赵文子说:“阳子在晋国算得上品行廉洁正直,可他自身没能免遭祸害,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叔向说:“那大概是舅犯吧!”赵文子说:“舅犯看到利益就不顾君王了,他的德行不值得称道。应该是随武子啊!他接受了忠言不忘老师,谈到自己的优点不忘夸奖自己的朋友,事奉君王不是为了迎合君王就推荐所谓的贤才,也不是为了曲从君王就辞退所谓不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