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何晋国能长期压制主秦国呢?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风起云涌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并称为“四大强国”。其中,就秦国来说,虽然在战国时期崛起,并且最终一统天下。但是,在春秋时期,秦国则遭遇了晋国的长期压制。那么,晋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春秋早期,对于偏居西方的后起之秀秦国来说,晋国是挡在自己与东方间的一座大山。一代雄主晋献公死后,秦穆公先后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回国继位,想以此跟晋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可晋国人似乎并不领情,特别是晋文公,在成为一代霸主之后,他只想让秦国做个小跟班。

据《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和《左传》记载,那一年晋国攻打郑国,邀请秦国一同出兵,郑国给秦穆公送去书信一封,说郑国和晋国是邻居,若是郑国被灭掉,晋国就会实力大增,秦国的地位就会蹭蹭的下降,希望秦国三思。这一下子就戳到了秦穆公多年来的泪点,他仰首望天良久,而后下令撤军,临行前还留下几位将领帮郑国守城。看到盟友撒手不管了,晋军也撤离了战场。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觉得机会来了,遂派一支军队远征郑国,意图染指中原事务。然而,这次远征未没成功,在返回途中,晋国出其不意在崤山设伏,围歼秦国远征军。秦军全军覆没,三名高级将领被俘,实是秦国历史上最惨重的败战之一,也是改变春秋历史的关键一战。这一战的时间是周襄王二十五年,从此秦国断了向东扩张之路。

秦穆公去世后,秦康公仍不放弃向东扩东的念头,与晋国发生几次战争。然而,面对如日中天的晋国,秦军未占到任何便宜。晋国元帅赵盾意识到有必要屯兵要塞,遏制秦国人无休止的骚扰。桃林要塞成为防御秦国的核心堡垒,这一要塞位于潼关至函谷关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乃是秦国通向东方的咽喉要塞。这个要塞在未来的秦、晋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人死死地被压制在桃林要塞以西,无法越雷池一步。

周定王十三年,晋国发动对赤狄的全面战争。晋军主力倾巢而出,扫灭赤狄。秦桓公乘机出兵,杀入晋国,兵抵辅氏。晋景公亲自率一支军队,由魏颗担任前敌总指挥,阻击秦军。辅氏一役,晋国并没有派出最强的兵力,仍然大获全胜。此役,秦国意识到自己的武力远远逊于晋国,在晋国的威慑下,秦桓公不敢再轻举妄动。

周简王六年,在宋国的斡旋下,晋楚两大霸国进行停战谈判,史称“第一次弭兵之会”。晋楚两大超级强国停战后,晋国得以腾出手来对付秦国。周简王八年,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递交一份“绝秦书”。在这份绝秦书中,晋国历数自秦穆公以来,秦晋八十年的外交关系,把秦国骂了个狗血喷头。晋国振臂一呼,东方诸侯纷纷响应。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滕国八个国家都派出军队,协助晋国打击秦国。

秦军开进到麻隧,与晋国为首的联军对峙。双拳不敌四手,秦军被东方联军打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秦军将领成差、护卫女父被晋军所俘虏。晋军乘胜追击,渡过泾水,一路追击到侯丽才胜利班师。麻遂之战,是晋国对秦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在战争发动的时间上,充分利用晋楚弭兵之难得机遇;在外交上,晋国联合八个诸侯,形成绝对优势,这些都是麻遂之战胜利的原因。

自崤山之战后,秦国被晋国压制时间超过两百年。晋国之所以没有灭掉秦国,主要是晋国虽然强大,但内乱频繁。周灵王二十二年,晋国爆发栾盈之乱,齐国乘机出兵袭扰。尽管晋国政府很快平定叛乱并击退齐国的进犯,但是其霸业已渐行渐远了。正是在此背景下,晋国再度谋求与秦国和解。周灵王二十三年,晋、秦两国各派使臣互访,缔结盟约,两个死对头握手言和。此后,由于晋国内乱不止,无暇理会秦国,两国倒是和平了几十年。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正式分裂为魏、赵、韩,秦国才看了希望。

为什么秦国被晋国压制了200多年?

首先,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秦国和晋国在兵戎相见之前,曾经结为了“秦晋之好”,比如晋文公这位君主能够成功即位,就离不开秦穆公的帮助。基于此,在晋文公想要称霸中原时,秦穆公可谓鼎立支持。不过,在城濮之战后,秦穆公感到晋秦联合结果只利于晋,遂开始背叛晋国,转而和楚国结盟,以此共同对抗晋国。但是,在秦晋争霸的战争中,秦国胜少负多,在整体上明显处在下风,比如在崤之战中,秦军的精锐力量就遭到了晋国大军的歼灭。在辅氏之战、麻隧之战等战役中,晋国基本上取得了胜利,这促使秦国一直被晋国压制,也即无法东进中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国被晋国压制了200多年,一直无法重创晋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秦国在整体实力上和晋国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晋国鼎盛时期,其疆域横跨了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与此相对应的是,就秦国的疆域,在春秋时期主要为今陕西、甘肃一带。由此,在疆域面积上,除了楚国,无人可以和晋国相提并论。更为关键的是,晋国所占据的疆域,属于中原核心区域,所以人口密集、经济文化繁荣,这远远不是秦国、楚国的偏远之地可以比较的。

基于此,在春秋时期,晋国可以和秦国、楚国的联盟相抗衡。另一方面,晋国之所以能长期压制秦国,也在于晋文公之后,晋国依然除了多位明君。众所周知,在战国后期,秦国连续出了多位明君,这才由秦始皇来剪灭六国,一统天下。与此相对应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也是明君辈出,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而就秦国来说,在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反而长时间没有什么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直到秦献公、秦孝公即位后,秦国才在战国时期发愤图强。

最后,秦国的人才远远不如晋国,也是前者无法重创后者的重要原因。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得以增强了秦国国力。而就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才,基本上都是秦穆公从中原之地,费尽心思挖来的人才,也即这些人才都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晋国,则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比如晋文公在位期间所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才,基本上都是晋国人。至于之后的晋国六卿,虽然导致了三家分晋,但是,六卿所在的家族都是人才辈出,这让晋国拥有春秋时期最丰富的人才。而这,帮助晋国在对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的战役中胜多败少。综上,在春秋时期,晋国实现了对秦国长达200多年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