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对明朝的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他在明初理财上又有什么贡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夏原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夏原吉是明初的廉吏,先后历经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他多年来就职于户部,主管财政工作。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幸亏夏原吉理财有方,才能维持如此巨大的开支。仁宗、宣宗两朝,夏原吉请求停止成祖时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工程,为开创“仁宣之治”立下汗马功劳。
1.夏原吉对政局稳定的贡献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打算来年第五次出征蒙古,他召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礼部尚书吕震和工部尚书吴中等大臣商议北征事宜。
夏原吉等人认为北征劳民伤财,因此反对。朱棣大怒,将方宾和吴中投入大牢,方宾在狱中自杀。
看到朱棣玩得这么狠,吕震吓得赶紧改变口风,转而支持北征。
到了此时,夏原吉仍然不改初衷,决定冒死相谏,他指出由于连年征战,军马储备已经损失十之八九,加上朱棣身体不好,应该留在京城调养。朱棣震怒,将夏原吉投入大牢。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率领大军北征,果然像夏原吉预料的那样无功而返,由于断粮明军被迫撤军,途经榆木川时朱棣病危,此时他才后悔未听从夏原吉的意见,他对手下说:“原吉爱我。”七月,朱棣病逝。
明仁宗继位后,将夏原吉释放并官复原职。由于明成祖好大喜功,在位期间搞了许多大工程和军事行动,造成民力疲敝。
夏原吉提出减轻东南百姓的赋税和漕运压力,并且“请赈饥宽负、省赋役、罢西洋宝船、云南、交趾采办金珠香料,各处闸办金银课程。”
仁宗全部采纳,休养民力,为“仁宣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病逝,宣宗继位,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密谋叛乱。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发动叛乱。
宣宗召集大臣商议平叛事宜,杨荣提议宣宗亲政,宣宗对此犹豫不决。夏原吉以建文帝任命无能的李景隆为大将,结果一败涂地的悲惨教训提醒宣宗:“独不见李景隆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
听完夏原吉的建议,宣宗打消顾虑,御驾亲征,迅速地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
夏原吉在仁宗、宣宗两朝,在皇帝登基不久,地位还未稳固时,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建议对于稳定政局、实现由乱到治起到重大贡献。
2.苏松治水
苏松地区是明朝财赋重地,“天下财赋,半在江南,天下之水,半归吴会、浙西及苏松诸郡”。
可见苏松的水患严重,已经影响到明朝的赋税。永乐元年(1403年),苏松水患严重,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水。
苏松治水共调集了十多万民夫,夏原吉作为朝廷大臣,不用马车,徒步巡察工程,当时正是夏日炎炎之时,他却命人撤走为他而设的遮阳伞,他说:“民劳,吾何忍独适。”
夏原吉经过实地考察,奏请沿三江入海故迹,疏通吴淞江下游,上接太湖。当年主河道得到疏通。
永乐二年(1404年),夏原吉带人进一步疏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等河坝。九月,治水工程结束。
夏原吉在治水过程中,认真吸取前人农田水利管理的经验,采用了“修围、浚河、置闸”的措施,组织圩田堤岸的修筑。苏松农田水利得到极大的发展。
尽管夏原吉的治水还存在隐患,造成明末时刘河的河道被堵塞,但是总体来说,夏原吉的治水是瑕不掩瑜,较好的解决了明初苏松的洪涝灾害,促进了当地农田水利的发展。
3.对明初理财上的贡献
明朝建国初期,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太祖扫平群雄统一天下,建文帝时和朱棣打了几年的内战,成祖时又五征蒙古,战争不断导致国库开支大,幸亏主管财政工作的夏原吉理财有方,才使得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的财政没有出现崩溃的局面。
3.1削减不必要的俸赏
针对当时财政紧张的状况,夏原吉建议缩减官员俸禄和宗亲的赏赐。
明仁宗继位时,夏原吉就提出要裁减冗官的建议,他认为冗官浪费国家财产。“上以文官冗,命吏部汰之”。明仁宗采纳了夏原吉的建议,罢免了一批冗官,节省了财政开支。
除此以外,夏原吉还建议减少对宗亲不必要的赏赐。
宋琥以驸马的身份领取禄米两千石,他继承西宁侯爵位后,又多领取一千一百石禄米。夏原吉上书请求裁减宋琥的禄米。
3.2暂停耗资巨大的面子工程
明成祖在位期间,开展了迁都北京和六下西洋的活动,他派出官员在各地采购珍贵木材和奇珍异宝,耗资巨大。
郑和在明成祖时期六下西洋,尽管扩大了明朝的外交影响力,但是也耗费大量的财力。
首先是建造宝船耗费大量财物,当时建造一艘船要费米千石,郑和每次下西洋都带了两百多艘船,花费巨大。
其次是每次采购物质也需要大量金钱。郑和每次出海都在全国各地采购了大量的商品,有茶叶、丝织品、陶瓷、金银珠宝等。
另外郑和每次出海,还从东南亚各国采购回来大量的香料宝物,供皇家享用。
因此,明仁宗登基后,他采纳了夏原吉的建议,罢宝船、停止往云南、交趾采办金银珠宝和香料。
3.3改革钞法弊端
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开始发行纸币——大明宝钞,由于对纸钞的数量没有控制,造成宝钞迅速贬值,到宣德中期,宝钞的价值已经下跌为最初发行价值的1/20。
宝钞的贬值意味着国家财富缩水,因此皇帝非常重视,作为当时主管财政的夏原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钞法的弊端。
首先是减少宝钞的发行。明初宝钞大幅贬值的原因就是因为过量发行。
夏原吉对此深有体会,他向明仁宗提出“钞多则轻,少则重,朝廷敛散适中,则自无弊,今民间钞不通,盖缘朝廷散出太多”,因此“钞亦宜少出”。
明仁宗十分赞同夏原吉的意见,可惜他在位时间短,还没来得及实行夏原吉的计划就病逝。
明宣宗继位后,在宣德三年(1428年),下令“造钞工匠皆令休息,郡县岁办桑穰悉停止”。
另外,夏原吉拓宽宝钞的流通渠道,使宝钞保值。在朝廷的财政支付和分配上尽可能采取“折钞支付”的方式,同时提升旧钞回笼量。
通过多种财政措施,宝钞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了稳定。
3.4完善粮食仓储制度
明初粮食仓储被偷盗现象严重,为此,夏原吉提出“设置关防,减少仓储损耗”的措施,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监察力度。夏原吉增设布政司和按察司两人负责监察仓储。对于偷盗粮食者,除了军职及五品以上的文官要奏报外,其余人员可以直接处置。
二是加大仓储偷盗的打击力度。主要采取责任划分制和实名问责制、加强对仓储的守卫、奖励告发者等措施,通过这些举措,狠狠打击了偷盗粮仓的行为,朝廷的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
宣德五年(1430),夏原吉病逝,他身为总揽帝国财政大权二十多年的大臣,经手的钱财数不胜数,他却两袖清风,过着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生活。后人写诗称赞他的人品“一生清操如冰雪,五世励节似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