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洪承畴为什么降清?他为清朝的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洪承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洪承畴是明万历时的进士,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他被崇祯视为股肱之臣,崇祯将他提拔为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崇祯对洪承畴可谓是皇恩浩荡。但是洪承畴却辜负了崇祯的赏识,他在松锦大战失利后未能守住臣节,向清朝投降,成为可耻的汉奸。

1.松锦大战后降清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决定明清两国国运的松锦大战拉开帷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奉命带领13万人马前往锦州援救。最初洪承畴驻扎在宁远,他的计划是以宁远为基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坚持一年后,清军粮草不继肯定会撤兵,到时明军再趁机发起攻击,可以稳胜清军。

此时被围困在锦州的辽东总兵祖大寿得知洪承畴的计划后也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御敌良策。

洪承畴将作战计划上报给崇祯,崇祯也赞同这一计划,准备批准。

可惜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赞同洪承畴的作战计划,他反对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洪承畴的作战方案太耗费粮饷,大明当时已经穷得经常拖欠士兵的军饷。因此陈新甲提出让洪承畴进军锦州与清军速战速决的方案。

急躁的崇祯看到陈新甲这个方案更省钱而且更快速,于是他转而支持陈新甲的速战速决方案。

崇祯命令陈新甲以兵部的名义,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催军还用松山箭”,洪承畴听到崇祯的这个决议,发出了类似当年哥舒翰在潼关的哀叹。

洪承畴被迫按照兵部的指令率领大军前往锦州,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领大军抵达松山。

洪承畴将6万人马集中在松山城外,两翼配备较少的兵力牵制清军。

皇太极亲自前往锦州指挥战斗,他观察了洪承畴的排兵布阵后,他命令士兵在松山与杏山、塔山之间掘壕三道,以断明军的粮道。

清军仅用了一夜就掘壕成功,明军粮道被断,军心大乱。

此时明军只有三天的军粮,洪承畴被迫下决心与清军决战。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召集八总兵商议突围,会议决定当天半夜,兵分两路突围。

结果总兵王朴贪生怕死,他率先带领部下逃跑,导致明军大乱,皇太极早已经在各处设伏,松山大战,明军伤亡5万多人,只有吴三桂和王朴等少数人成功突围,洪承畴未能突围,只好据守松山城,等待朝廷再发兵救援。

此后,朝廷先后派杨绳武等人救援松山,但是所派的援军要么因为主将胆怯不敢出战,要么就是中了清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因此洪承畴困守松山近半年,没有得到朝廷的援助。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承德密降清军,由于他和清军里应外合,松山被清军攻陷。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绝投降。皇太极派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往劝降,范文程在和洪承畴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横梁上掉下一块燕泥,正好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于是范文程放心地退出来禀告皇太极说洪承畴没有必死之心,可以劝降他。“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五月四日,皇太极亲自前往劝降洪承畴。“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由此可见,洪承畴降清是迫于形势,由于崇祯瞎指挥,导致明军惨败,洪承畴被清军包围最后被俘虏。

洪承畴并无为明朝尽忠的决心,否则他早就自杀殉国了,之所以挣扎那么久后才投降,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洪承畴出生书香门第,是进士出身,从小接受了礼义廉耻的教育,崇祯也非常赏识他,让他身居高位。因此,洪承畴降清,心里对崇祯感觉有愧。如果立刻投降,会显得很没骨气,而且也会被皇太极看不起。

二是这是洪承畴提高身价所采用的欲擒故纵的方法。洪承畴在松山城被清军攻破后,只剩投降或者被杀两条路。

洪承畴没有选择自杀,说明他已经有投降的打算。之所以要犹豫一段时间后才投降,是出于提高身价的考虑。

毕竟很难追求到手的物品人们才会更珍惜,对于人才也是如此。

2.降清后为清朝统一天下作出重大贡献

2.1为多尔衮出谋划策,使清军入主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南下攻明,途中得知大顺军已经攻克北京,崇祯自杀身亡的消息。

洪承畴献策说:“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

对于行军战略,洪承畴建议“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

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清军这次进军,改变了以往掠夺财物、人口和屠城的恶习,同时打着“为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使清军以“正义之师”的形象出现在中原百姓面前。清军进军北京十分顺利,一路上几乎兵不血刃。

占领北京后,清政府面临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洪承畴对此提出许多重要的举措。

这些措施有“习汉文,晓汉语”、借鉴明朝的政治制度采用内阁票拟制、举荐人才实行连坐法等。

洪承畴的这些建议,都被多尔衮采纳并付诸实践,对于迅速巩固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2招抚江南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明弘光政权。此时多尔衮以为天下已定,于是开始对百姓残酷屠杀以及推行剃发令,他的倒行逆施引起汉人的反抗,多尔衮连忙任命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

洪承畴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对象,对于坚决反清的义士,他会毫不犹豫地铁血镇压。

洪承畴利用他在南明的影响,先后招降蓟镇总兵唐通、宁夏花马池副总兵董学礼、弘光政权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南明提督李本深、明兵部尚书张缙彦等人,这些人都是洪承畴的老部下,对于洪承畴推荐的这些降将,多尔衮都给予任用,抗清势力被大大分化。

洪承畴招降最大的成果是隆武政权的实权人物郑芝龙,郑芝龙降清后,使隆武政权在仙霞岭的防线大开,使清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隆武政权。

对于坚决抗清的人,洪承畴以武力解决,毫不手软。当时明宗室在江南掀起抗清浪潮,唐王朱聿健在福建建立隆武政权,他派出黄道周带领闽兵出浙江,又派金声回乡募乡兵十余万。

鲁王朱以海占据绍兴,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占据江南各地。

对于这些反抗势力,洪承畴发兵剿灭,金声和黄道周等抗清义士被俘后,都痛斥洪承畴变节,可见洪承畴对抗清事业破坏之大。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此时江南经过他的治理,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

2.3平定西南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

当时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盘踞在云贵,永历名将李定国在桂林之战打得孔有德自焚身亡,在衡州之战又斩杀尼堪,“两蹶名王”,清廷震动,他们一度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明议和之议”。

洪承畴在如此危急的情况走马上任,他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

一是广泛宣传,善待归降者。洪承畴在湖南、湖北与永历政权的交界处,印发了大量《经略内院招抚明示》,吸引了许多永历政权的人前来投降。

对于这些归顺的人,“愿仕进,准其考取,愿务农者,给田产,并发恒产证明,借给钱粮牛种,前四年免徭”。

二是提高清朝官员招抚积极性,对于招抚有功的官员,给予奖励。顺治十一年(1654年),洪承畴上奏朝廷,请求给予周思忠等招抚有功的官员奖赏,这些措施带来显著的效果。

三是对永历政权内部进行离间。孙可网和李定国是永历政权的两员干将。洪承畴尝试对他们进行招抚,但是被李定国坚决拒绝。

于是洪承畴转而尝试招抚孙可望,他通过礼遇孙可望的亲属,优待其部属来收买感化孙可望。

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在交水被李定国打败,洪承畴不失时机地向孙可望伸出橄榄枝,招降了他。

孙可望熟悉永历政权的内部情况和军事部署,他的投降,极大动摇了永历政权抗清的斗志。

洪承畴看到时机成熟,于是“上方略,言滇黔可取”。顺治十五年(1658年),洪承畴攻陷贵阳,不久后迅速平定贵州全省。

之后朝廷派信郡王多尼主持军务,洪承畴建议兵分三路入滇,并且选用孙可望部下熟悉地形者19人,分拨到各路作为向导。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云南被平定。

此时洪承畴出于稳定局势的考虑,向朝廷建议留吴三桂驻守云南,并且发内帑救济灾民,同时暂缓入缅甸追杀永历帝。

洪承畴的这些建议都得到落实,云南的社会秩序很快恢复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3.功成身退,死后被定性为贰臣

顺治十八年(1661年),洪承畴因为体弱多病请求致仕,得到朝廷批准。

对于洪承畴的世职,尽管朝廷承认他劳苦功高但是最后只给他区区三等轻车都尉。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病逝,朝廷给他谥号“文襄”。

乾隆上台后,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成为反面教材。可见,没有气节的臣子,就算获得再大的功劳,也会被人鄙视。

洪承畴未降清前,曾经在厅堂挂着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这副对联,既是对洪承畴无情的讽刺,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