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阿斗早年十分聪慧,为何后来变得昏庸了呢?

刘禅之所以获得很低的评价,主要源于三个事件:一是刘禅投降曹魏后,司马昭问他是不是思念蜀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二是刘禅像古代那些昏君一样,信任宦官黄皓,造成黄皓弄权。三是当邓艾仅仅带着2万疲弱之兵打到成都的时候,刘禅没有守城抵抗就开门投降。这第三个事件,再加上《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拼死救出刘禅后,刘备看见赵云浑身是血,阿斗却睡得熟熟的,浑然无事的样子,刘备因此非常生气,做出“怒摔阿斗”的事情。因此,刘禅在历史上就得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评价。可是,历史上真正的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么?其中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也就是说,刘禅十八岁时就已经能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仁德机敏,且十分优待下属,这样的赞誉,还是由诸葛亮说出来的,自然十分可信。刘禅纵使有其昏庸的一面,但是总体而言,他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皇帝,很多事情都体现了他智慧的一面。

一、权力的收放

一个正常的政权中,皇帝才是统筹全局的人,但是刘备去世之后,蜀汉的权力结构,却有些扭曲——托孤大臣诸葛亮大权独揽,军务政务一把抓。这个时候,刘禅已经成年,人大都会有权力欲,这种情况下,只要他与诸葛亮争权,甚至只要露出这样的苗头,蜀汉则危矣,然而他仅用一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把这个隐患彻底消除了。

可是诸葛亮在世之时,他主张用人不疑,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却没有继续放任,而是以悼念为借口,废丞相职位,并在蒋琬、费祎等人当权之时,逐渐回收权力,并开始亲政。

二、果断的决定

除此之外,刘禅还是一个非常果决的人,并非我们想象中,怯懦不堪的形象。例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拜见太后,被太后留宿了一个月,刘琰便认为胡氏与刘禅有私,竟然让身边的士兵殴打胡氏。胡氏也没有忍气吞声,而是选择了状告。朝廷很快就对此事做出了判决,那就将刘琰处斩,而且判决理由是刘琰殴打妻子,直接绕过了胡氏与刘禅的绯闻,避免了皇室尊严受辱。后来,诸葛亮去世,李邈上书请求清算诸葛亮党羽,刘禅果断的将其下狱处斩,避免了蜀汉出现内乱。试想能够做出这些决定,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时,快刀斩乱麻的人,会是一个怯懦的昏君吗?

三、刘禅有明确的治国方略。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治国国家有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坚持北伐,二是屯田生产。在诸葛亮带队时期,虽然北伐的成就并不大,不过,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却也至少让蜀国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不至于被魏国、吴国很快灭掉。总体来说,诸葛亮的治国方略,还算是正确的。

诸葛亮去世后,照一般皇帝的做法,为了独掌朝政,都会对权臣的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分化瓦解,比如汉宣帝打击霍光势力,万历皇帝打击张居正势力,顺治皇帝打击多尔衮势力等等。但是刘禅并没有这样做。要知道,刘禅朝中的大臣,无论是蒋琬、费祎、董允,还是向宠、姜维,都是诸葛亮给他安排的。但是他上台后,还坚持重用,并没有清洗他们。

同时,刘禅还延续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北伐政策,并没有另行一套。当然了,他也没有完全照搬,他其实也是有调整的。这个调整就是规模变小了,不再是以举国之力来做这件事。北伐的战事并不大,投入的人力并不过,常备北伐军队,也就只有10多万人。大部分时间了,老百姓还是主要在进行生产劳动。这种小调整,既让他保持了政策的平稳,又保持了国家的平稳。

刘禅虽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也绝不像一些文艺作品中那样的一无是处,他仍有可取之处,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且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而且在当时的蜀汉,他是刘备继承人的最佳选择,况且还有诸葛亮、姜维等人可以辅佐朝政,所以说刘禅成为蜀汉的帝王在情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