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泾原兵变带来了哪些影响?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泾原兵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泾原兵变是唐德宗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事件,以此事为分水岭,兵变之前的唐德宗锐意削藩,颇有中兴明主的风范,兵变之后他改变了激进的政策,对藩镇割据采取了姑息之策。

对于泾原兵变,以往多是分析其负面影响,但是其实这次兵变也有许多积极因素,唐德宗此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做了积极的调整,为之后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唐德宗继位后显示出中兴的朝气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对安史余部采取姑息政策,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唐德宗)即位于太极殿。丙子,诏诸州府、新罗、渤海岁贡鹰鹞皆停。丙戌,诏禁天下不得贡珍 禽异兽,银器勿以金饰。丁亥,诏文单国所献舞象三十二,令放荆山之阳,五坊鹰犬皆放之,出宫女百余人。

唐德宗继位后的这些措施颇有中兴气息,他决定改变朝廷之前对藩镇姑息之策,并为此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在财政上,唐德宗任命杨炎为宰相,对财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两税法,增加中央财赋。

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唐德宗注意改善与吐蕃的关系,吐蕃在唐肃宗和唐代宗时,趁唐朝调走西北驻军平定“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陇右、剑南西山诸地,成为唐朝严重的边患。

大历十四年,唐德宗继位不久后就派出太常少卿韦伦出使吐蕃,并且主动遣返被唐代宗扣压的吐蕃使者和俘虏。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唐朝与吐蕃在清水会盟,唐朝达到与吐蕃和好的目的,唐朝的边境压力减小,唐德宗可以从西北调集部分兵力削藩。

二、都是削藩惹的祸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请求继承父亲之位,被锐意削藩的唐德宗拒绝。

李惟岳于是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以武力抗拒朝廷。

唐德宗调集兵力,坚决镇压这次叛乱。“时内自关中,西暨蜀、汉,南尽江、淮、闽、越,北至太原,所在出兵”。

战争初期,朝廷的讨伐进展顺利,到建中三年(782年)二月,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兵败自杀,成德的李惟岳被手下大将王俊武杀死,并向朝廷请降。魏博的田悦被压制于魏州,淄青的李纳被围困于濮州,只有这两人还在做困兽斗,此时的削藩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急躁的唐德宗走了一步臭棋,在削藩还未完全取得成功时,他就急于重新分配河北地盘,他将成德一分为三,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翼二州都团练观察使,另一降将康日知为深、赵二州都团练观察使。

这个分配方案让王武俊和幽州节度使朱滔非常不满,王武俊认为自己杀死了罪魁祸首李惟岳,功劳比张孝忠大,得到的封赏却不如张孝忠。此时的深州被朱滔拿下,唐德宗却要他将到手的肥肉吐出来,因此他也心怀愤恨。

王武俊和朱滔的不满被老奸巨猾的田悦洞察,他派人联络这两人和李纳,四人决定结盟共同抵抗朝廷。

王武俊和朱滔联兵南下救援魏州,建中三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十二月,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加入叛乱。

三、泾原兵变

唐德宗急忙调兵遣将平定叛乱。李希烈的叛乱阻断了漕运,使朝廷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唐德宗任命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带兵与各道军共同攻打李希烈,哥舒曜最初取得小胜,后来被李希烈派兵围困在襄城。

为了援救哥舒曜,唐德宗征召诸道兵马前往襄城,在长安西部防御吐蕃的泾原兵也被征调。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二日,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五千士兵抵达长安。士兵们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赐,谁知朝廷一毛不拔,没有任何赏赐,将士们愤愤不平。

十月三日,泾原军前进到了浐水。唐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京兆尹王翔只准备了粗茶淡饭招待士兵们。

士兵们怒火中烧,将饭菜踢翻,扬言:“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

德宗得知消息后,急忙命令赏赐泾原士兵们布帛二十车,并让普王与学士姜公辅前往安抚,但是为时已晚,乱兵们攻入京城,掠夺府库的财物,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

泾原叛兵拥立被唐德宗扣压在京城的太尉朱泚为首领,朱泚为幽州节度使朱滔的兄长,朱滔称王反叛朝廷后,曾经写密信给朱泚,却被截获上报给唐德宗。

唐德宗虽然没有杀朱泚,但是解除了他的职务,实际上把他软禁起来。

此时朱泚得到泾原士兵的拥立,于是决定向唐德宗展开报复,十月八日,朱泚在长安称帝,他亲自带兵围攻奉天,幸亏奉天城内的大将浑瑊守城有方,一直坚守到李怀光带领的朔方军赶来援助,朱泚看到已经没有攻克奉天的希望,被迫撤军回师长安,历时一个月的“奉天之难”才结束。

泾原兵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奉天避难时,唐德宗接受宰相陆贽的建议,写下了《罪己诏》。

《罪己诏》体现了唐德宗的削藩政策变得更为务实《罪己诏》写到“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实在予,永言愧悼”。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有以忠劳,任膺将相,有以勋旧继守藩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朱滔虽与贼泚连坐,路远未必同谋,朕方推以至诚,务欲宏贷,如能效顺,亦与维新。其所加垫陌钱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之类,悉宜停罢。

唐德宗的这篇《罪己诏》非常有名,作用也很大,它出自宰相陆贽之手,尽管如此,诏书也体现了唐德宗执政风格的转变。

首先是承认自己的过错,认为目前的危局是由自己造成的。

其次是改变了以往四面出击,到处树敌的错误策略,赦免了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和朱滔的罪过,将打击目标锁定为称帝的朱泚。

这个转变收效明显,田悦、王武俊、李纳皆去王号,上表谢罪,重新归顺朝廷。

李希烈和朱滔则顽抗到底,兴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称帝,国号“大楚”,不久被朝廷击败,贞元二年(786)四月初二日被手下大将陈仙奇毒死。

兴元元年朱滔被王武俊和李抱真打败,被迫向朝廷请罪,唐德宗赦免了他。

兴元元年五月,名将李晟收复长安,朱泚仓皇出逃,逃跑途中被手下杀死。至此“四王两帝”之乱被平定。

最后是罢除为了筹集军费而增加的增商税、税间架、除陌钱等不得人心的政策。

唐德宗由于削藩的开支大,于是决定向长安的百姓征收苛捐杂税,丧失了民心。

泾原乱兵洗劫长安时,他们打出这样的口号:“汝曹勿恐,不夺汝商货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陌钱矣!”由此得到部分百姓的拥戴。

唐德宗痛定思痛,终于决定废除这些不得民心的苛捐杂税。因此《罪己诏》使“四方心大悦,士卒皆感泣”。

对河北藩镇起到一定打击,分化河北叛军的阵营在讨伐成德李惟岳的战争中,幽州节度使朱滔趁机扩大了地盘,成为河北实力最强的藩镇。

泾原兵变后由于唐德宗的分化,魏博的田悦和成德的新继承者王承宗倒向朝廷,在朝廷和这两大藩镇的打击下,朱滔的元气大伤,被迫投降。

由于朱滔被魏博和成德牵制,使他南下和朱泚会师的愿望破产,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

唐德宗的削藩,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成果,李惟岳、梁崇义被杀,魏博的田悦、淄青的李纳、幽州的朱滔受到沉重打击,称帝的朱泚和李希烈被杀死,对各藩镇起到一定的震慑力,中央的权威得到一定的重振。

采用怀柔手段削弱藩镇泾原兵变后,唐德宗对藩镇减少动用武力,他通过更怀柔的策略,削弱他们的权力。

第一是采取众分节度使的方法,减少藩镇的地盘。浙江东西道是重要的财赋之地。贞元四年,浙江东西观察使韩滉病逝,唐德宗将浙江东西道一分为三,浙西治润州,浙东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

幽州节度使朱滔和刘怦相继病逝后,唐德宗趁机将幽州的棣州和淄青的德州划分出来,由横海节度使管辖。

第二是由朝廷任命节度使,收回藩镇的权力。贞元十六年,义成节度使卢群病死,唐德宗派尚书左丞李元素接任。贞元十七年,河东节度使郑儋死后,唐德宗派刑部员外郎严绶接任节度使。

大力发展神策军泾原兵变使唐德宗深刻领会到“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因此他加强对中央军——神策军的建设。

为了扩编神策军,唐德宗采用了三种方式。第一是收编其他藩镇的军队。比如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死后,他的军队被编入神策军。

第二是朝廷派神策将镇京畿和西北诸镇,将这些藩镇神策军行营。比如唐德宗曾经以右神策军都将李晟镇凤翔,之后凤翔成为神策行营的一部分,并入神策军。

第三是不定期招募新兵。经过不断发展,到贞元十四年(798年)时,神策军的兵力达到了十五万。

神策军的壮大,不但可以抗击吐蕃的入侵,也负责拱卫京师的安全,更给后来的唐宪宗留下一支数量庞大的精锐之师,神策军在唐宪宗时为平定各藩镇立下汗马功劳。

调整民族政策“奉天之难”前,唐朝和吐蕃基本保持了比较和睦的关系。“奉天之难”后,唐德宗请求吐蕃出兵帮助讨伐朱泚,并承诺收复京师后割让安西、北庭两镇给吐蕃。

吐蕃发兵帮助平定朱泚叛乱后,他们向唐德宗讨要安西、北庭两镇。由于大臣们强烈反对,唐德宗拒绝了吐蕃的要求。

两国因此交恶,之后吐蕃重新成为大唐的边患。

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大相尚结赞假意要和唐朝结盟,双方在平凉会盟。

狡猾的尚结赞在平凉埋伏了三万人马,唐朝参加会盟的将士“士死者五百,生获者千余人”。

平凉劫盟后,吐蕃频频入侵唐朝边境,成为唐朝最严重的外患。

为了解决边患,唐德宗起用了三朝元老李泌为宰相,李泌提出“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以困吐蕃”的伟大战略。

北和回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唐德宗放下与回纥的恩怨,主动示好,贞元四年,唐德宗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的合骨咄禄可汗。

贞元五年,吐蕃攻陷唐朝的北庭,北庭是回纥进入西域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对回纥非常重要。

因此回纥集结重兵,于贞元六年与吐蕃在北庭展开血战,经过一年多的激烈争夺,回纥从吐蕃手中夺回北庭,并且重创吐蕃。

东结南诏南诏被称为“吐蕃之右臂”,在唐玄宗时背叛唐朝与吐蕃结盟。为了斩断吐蕃右臂,唐德宗派韦皋出任西川节度使。

韦皋到任后,加强对吐蕃和南诏的防御,同时对南诏展开招抚。韦皋在西川多次击败吐蕃,收复了被吐蕃占据的领土,也对南诏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

吐蕃在西川被唐军击败后,将原先和南诏的兄弟关系改为臣属关系,对南诏横征暴敛,使南诏国主异牟产生了背蕃归唐的想法。

贞元十年(794年)正月初五,唐朝的使臣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确立了南诏臣属于大唐。李泌提出的断吐蕃右臂的愿望终于实现。

唐德宗通过与回纥和亲、招抚南诏的民族政策,扼制住吐蕃咄咄逼人的态势,到贞元末年,基本解决了吐蕃为患的问题,为元和中兴创造了稳定的边疆局势。

结语

泾原兵变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既是灾难,也是机遇。它使唐德宗的削藩大计夭折,大唐差点因此灭亡。

但是,这次兵变使唐德宗改变了急躁的削藩政策,在经济上,他取消了因为削藩而临时增加的苛捐杂税,在政治上,他改变了急躁的削藩政策,改为更怀柔的方式;军事上,他大力发展神策军,使朝廷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中央军;外交上,他采纳李泌压制吐蕃的策略,基本解除吐蕃对唐朝的威胁。

唐德宗做的这些调整,为日后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