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是如何灭亡的?为何说是自己咎由自取?
南明是如何灭亡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实际上,真正灭了明朝的是顺而不是满清,满清终崇祯一朝都没能入关,攻克北京的也不是满清的军队,而封建王朝的溃败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内部问题远远大于外部问题。
满清八旗战斗力起初比明朝一般军队更强,但这不是绝对的大问题,即使是萨尔浒之战之后,依旧可以说明朝只要不出关再次决战送人头,清朝依旧没什么机会,至于关外,当时都是些烂地,以至于一开始清朝入关时多尔衮的想法是“得一寸是一寸,进一尺是一尺”,这就表明一开始满清入关时对自己得天下没有绝对的自信。
满族军队入关的八旗军其实一直都处于少数地位,战斗的兵力主要是汉族军队,而汉族军队在打起自己人的时候可一点都不手软,可不乏在明朝唯唯诺诺在满清重拳出击的大将,而明朝军队低劣的战斗力问题主要来自于军队的怠惰。
崇祯一朝由于过于重视周边导致地方做大,这使得中央政府逐渐对地方军阀失去节制,失去让军队动起来的能力,军队首先就会产生惰性,这就是为什么崇祯朝廷一直平叛却平不掉的原因,而崇祯一朝灭了之后更是如此,地方已经失去了名义上的负责人,更加不听朝廷调遣,因此打仗也就更不会卖力。南明时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大,主要典型就是四镇和左良玉的叛乱,而投降导致的多米诺效应也使得南明军心十分不稳定。
双方在关外打了几十年也一直都是平手的状况,至少满清再进一步不能,实际上崇祯朝是被大顺农军灭的,孙传庭没了之后,北方基本没有有战斗力的明军,只剩下大顺军和当时还在关外的满清军队。
而顺的政治也有很大问题,吴三桂起初是更想投顺的,同时吴三桂的亲族也都在北京,理论上李自成拥有绝好的招降吴三桂的优势,只要关口守住,剩下的都是正常的封建王朝更替或者中兴的问题,绝对不会出现满清入关之后民族矛盾转而成为主要的问题,但是李自成一开始就不厚待吴三桂,而吴三桂投降满清的朋友都成就了封王之功。
大顺这时候占领北京的第一步应当是消化战果,而不是再次挑起和边疆关口的嫌隙,这使得吴三桂有了反叛的心,随后大顺军和满清军在关口交战,大顺军败走之后收缩势力到居庸关附近,留下整个华北平原成为弘光南明,顺,大清的势力真空地带,而此时南明在干什么,南明在搞党争,在抢册立福王为帝之功,无一人去华北平原整合势力。
随后大清基本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华北,而南明这时候还在幻想“借虏平寇”的想法,为此还遣使满清,甚至对吴三桂投降满清感到十分高兴,还对吴三桂封王,认为其平贼有功,同时对满清的进取丝毫不做半点准备,整个南明朝廷的决策层都做着南北朝的美梦,幻想着划江而治的美梦,因此对满清攻击大顺没有丝毫援助,导致大顺覆灭。
南明的四镇基本都是尸位素餐的废物,这也和马士英联合四镇推举了弘光帝有关,按血缘弘光帝并非最优的继承人,这直接导致当时的南明三案——“大悲”、“假妃”和“假崇祯太子”,这三起案件无一不攻击弘光帝的继承法统问题,而党争导致谁不先立天子谁就先在政治斗争里被干倒,而马士英愚蠢地的把地方军阀拉入册封当中,导致四镇以册封之功自立而无限做大,使得弘光朝根本指挥不了四镇,导致四镇全都是混吃等死的垃圾。
更何况四镇在满清南下时迅速投降的卖国行为,足以证明马士英和四镇应该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鞭笞万年,同时南明朝廷的决策层也都是政治侏儒,先不说弘光帝是如何修建皇宫、强抢民女这种事,即便是史可法这种历史上的仁人义士也对满清抱有划江而治的希望。
大顺灭亡之后南明可是高兴得不得了,把明清比做叔侄之国,甚至认为南明比晋宋更有划江而治的资本,首先主观认可叔侄之国已经是主动放弃“天子”之位和帝王之实,因为古代中国能被称为帝和天子的理论上永远只有一人,这代表南明主观上就放弃了对北方土地索取。
衣冠南渡的晋朝从没认可过任何北方朝廷为同等的地位,即使是苻坚也都是自称“天王”而不敢称帝,因为天下八方只能有帝王一人,而宋朝是辽的兄弟之国则是因为是两边打了一仗谁也灭不了谁,至少两国都承认对方的强大,至少辽国当时基本也是接受了儒家礼仪,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朝代,双方都认为和平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宋朝开国也并不是大一统王朝,而南明这个时候甚至都没和满清交手就已经屈膝至此,更何况那个时候的满清可是十足的异族,是入关大肆屠戮,一统之后留头不留辫的蛮子,努尔哈赤对明朝称臣的时候,明朝可没让努尔哈赤留汉发汉服,南明这种不战而降实是有损天子之颜面,我要是满清领导人我都觉得南明是一帮废物,而这时满清早就已经看透南明软弱无能的本质了。
我认为史可法和马士英这种人的区别仅有道德品质高低之分,至于政治眼光,南明朝廷基本都是政治侏儒,虽然史可法的上级都是死于清朝手里让史可法可能有了心理阴影。
在北方失守之后南明的财政应当是相当充裕的,包括粮食也是十分充足,自宋以后经济中心的产粮大地都来自江南附近,在北京城陷后失去江南供应的米导致北方米价飞升,甚至明朝降臣都能建议满清必须南下夺取粮食,而且满清入关之后的政策都是对明朝降臣保留原本官职,这导致一时间明朝降臣把满清门槛都给踏烂了,可以说是去晚了就没官做了,充分显示了这些在崇祯一朝还在玩党争的人的本质是什么。
同时在不用守九边而只修四镇的情况下,南明的经济应当比崇祯朝好过很多,但是实际上这些钱却全进了四镇的口袋,而人民的赋税也无一点削减,在相比大顺五年免赋和满清的免赋下,南明的南渡之后的政策首先不是安定民心而是继续搜刮人民,这使得军费爆炸的同时,军事素养却无丝毫长进。可以说军事素养甚至连崇祯一朝都不如,南下的南明军队基本都是一碰即碎,论战斗力我看还不如南明的海上流亡朝廷,至少还能打几个胜仗,而弘光帝一朝基本都是废物,除了溃败就是光速投降。
更何况古代没有任何民族概念,我只要赋税低我能吃上饭就行,至于封建主是谁,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只关心我能不能活下去,至于要反抗异族入侵的大义,任何国家面临这种情况,能敢于站出来的人也都是少数,民族主义兴起这种事都是近一百来年兴起的产物。
甚至到现代的情况,自我的生存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依旧比民族大义更重要,更别说明朝灭亡的那个年代了,我要是那个时候的农民,谁少赋我就赞同谁,所以打着明朝旗号反清基本不能在底层民众之间取得任何的共鸣,看似是以小族临大族,实际上当时只需要把南明朝廷给灭了,就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反抗存在,而南明在南方的一系列做法只让人觉得南明该死,根本不值得同情。
南明有无数的机会可以翻盘甚至是至少可以划江而治,而南明自己给做没了,只能说南明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