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锦衣卫是皇帝领导的机构,他的权利有没有东厂大呢?

锦衣卫是明朝特设的机构,由皇帝直接领导管辖,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功能强大的谍报机构,深得皇帝的信任。

明朝锦衣卫的前身为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心血来潮,改称锦衣卫,设南北两个镇抚司。作为皇帝的私人卫队,锦衣卫既要保护皇帝、负责仪仗,又要刺探情报、铲除间谍,还要执法执纪、监视文武百官,“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锦衣卫一时很牛逼。

锦衣卫虽然牛,但明成祖朱棣上台后,觉得心里不踏实。毕竟,他是靠篡权登位的,反对势力仍不少,巩固帝位是第一要务。为此,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东厂是“东缉事厂”的简称,其首领由朱棣信得过的太监担任,不少精干的锦衣卫也被选入东厂担任下属官员和业务骨干。

相比于锦衣卫,东厂职能为“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名义上虽然“与锦衣卫均权势”,但东厂除了兼有锦衣卫的职能,其侦缉范围更广,侦缉行动更严密,还可无需奏章直接向皇帝汇报。后来,东厂有了监狱,权力更大。皇帝一旦听到风吹草动,百官的问题可由锦衣卫负责查办,皇亲宗室的问题则让东厂查办。除了查办大案要案,东厂还有一个职责,即监视锦衣卫,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可以说,从朱棣时代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东厂一直很牛,直到西厂出现。西厂的设置,完全是个偶然。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大臣竟然轻松地闯进了内宫深院,这让疑神疑鬼的明宪宗心里很不踏实,认为皇宫内外有秘密沟通。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缉事厂”,简称西厂,首领由大太监汪直担任,另从锦衣卫选拔厂员。

虽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西厂的权力超过东厂,侦缉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西厂不仅兼有锦衣卫、东厂的职能,还设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可以随意逮捕、拷问、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也在其监视范围之内,肆无忌惮。同时,西厂还有一项职能,即监视东厂,“权焰出东厂上”。五个月后,因朝野反对声此起彼伏,明宪宗被迫撤销西厂。

明武宗时期,皇帝朱厚照是个玩家,不理朝政,是个“坐皇帝”;大太监刘瑾专权,被称作“立皇帝”。朱厚照很有个性,听不得臣民谏言,为此于正德元年(1506年)重设西厂。当时,东厂由马永成掌管,西厂由谷大用掌管,二人皆属“八虎”,深得明武宗宠信。刘瑾虽是“八虎”之首,但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各不相让,互相拆台,刘瑾便与马永成、谷大用等人有了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老大地位,正德三年(1508年)八月,刘瑾矫诏“立内(行)厂,刘瑾领之”,“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

内行厂与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是,刘瑾身为司礼监太监,又是不可一世的“立皇帝”,由他掌管内行厂,内行厂的规格和权势自然高过西厂、东厂和锦衣卫。相比于其他厂卫,内行厂的机构更大,特务更多,制度更严,侦缉范围更广,除了监视天下臣民外,东厂和西厂也在其监管之例,“虽东西厂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内行厂成为脚踩东厂西厂的厂上之厂。

除了可督察、指挥其余的厂卫,内行厂还有权侦知天子以下的任何臣民的行踪,是明朝最大的特务机关。可以说,从锦衣卫、东厂、西厂到内行厂,四者后来居上,四者中以内行厂出现最晚,但其权势地位却凌驾于其他三个厂卫之上。内行厂的酷刑很厉害,当时刘瑾为了把持朝政,对反对势力极其严酷,“罪无轻重皆决杖,永远戍边,或枷项发遣。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数日辄死。”

一百五十斤的大枷抗在肩头,一点一点地将人慢慢折磨而死,这比杖刑、砍头、凌迟处决之刑更惨绝人寰。数年之中,“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人人谈内行厂而色变。多行不义必自毙。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因“谋反”被处死,“瑾诛,西厂、内行厂俱革,独东厂如故”。内行厂只存在了二年,但它把特务的嚣张狠毒演绎到了极致,也给明朝臣民带来了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