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历史上的雍正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于评价为何都是负面的

对清朝雍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的雍正,在《雍正王朝》播出之前,所有的评价无论是时人笔记、还是民间传说,可以说都是负面的。用“谤满天下”来形容,可谓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在“谤满”的很多细节里,也可以看出雍正的情商不高,直线型思维的人。做事耿直且铁腕,对于自己宠幸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地支持;对于得罪自己的人,哪怕亲兄弟,都可以大骂其塞斯黑、阿其那;也可以为了朝政,批个折子,都洋洋洒洒几百字,自己忙得一天只休息4个小时,一年就自己生日休息一天;也可以为了身体,相信道士进贡的丹药,而花大把银子去卖买碳。

这种性格别说放在那个年代那个位子,就是放到现在普通人身上,人缘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雍正遭恶评是肯定的。

一本《大义觉迷录》牵扯出多少皇家宫闱秘闻。从康熙暴死,是否与雍正那碗参汤有关;到乌雅氏如何拒绝皇太后尊号;伙同隆科多如何篡改遗诏;如何逼死兄弟,等等。这些其实都在攻击他得位不正。

的确在康熙晚年,树欲静而风不止,两废胤礽导致九子夺嫡,场面混乱,各种矛盾突出。雍正即位的确让那个很多人出乎意料。

关键是耿直的雍正,一点就着。有人传了,自己就要去回忆,就要对当时传世留流言一条条驳斥,然后亲自编纂成书,刊印若干份,甚至要求每个地方图书馆必须馆藏。在雍正看来我驳斥了,回应了,昭告天下了。这算是公关成功了吧?

结果恰恰相反,老百姓的逻辑是,你心里没鬼,你解释个啥?本来普通老百姓哪有机会听到这些宫闱秘闻?更何况大清朝得国多正似的 ,雍正在民间普通老百姓那里有多少基础似的。

而丹药过量导致雍正的暴毙,也成了民间故事的很好发挥的逻辑。吕四娘复仇,血滴子,雍正尸体无头,等等。

而《雍正王朝》之所以成功地将雍正塑造为一个“铁腕的改革之君”的正面形象。在于抓住了雍正朝符合时代背景的几个重要的“功绩”。

雍正“三大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从而塑造了雍正为了天下,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但是却改变了积弊丛生的康熙晚年乱局,留下来丰厚家底,给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际上“摊丁入亩”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解决的不是单纯某朝的问题,而是整个封建税法制度的改革,把人头税纳入了田赋。也有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这一道政策导致了人中国人口的暴增。

“火耗归公”彻底改变了从明朝以来的地方官员们工资外收入不受朝廷控制的局面。可想而知其推广难度有多大,雍正最终以“养廉银”的方式来代替“火耗银”,只能变相地增加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收入的切实把控,而钱却没省得下来。

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从清朝入关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并非从雍正朝才开始的。没一点特权当士绅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基本上这种得罪士绅阶层的政策很快也就无疾而终了。

康熙晚年究竟留下多少银子?绝不是800万两。雍正留下的也不是7,000万两。翻开清朝的历年的户部收入档案,其实。康熙晚年到雍正初年,因为西北用兵,耗银比较多而已,但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但是《雍正王朝》还是相当成功与隽永的。它虽然建基于小说,以一种颠覆传统人云亦云评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雍正。而彻底塑造了雍正的正面的不畏强权,不畏人言的改革之君的形象,恰恰成了百姓心中最好的雍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