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用三个月时间平定了七国之乱,他是如何做到的?
你知道周亚夫吗?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等到刘邦坐稳江山,便将异姓王想办法废去,并且立下誓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大封同姓之王。他的想法很简单:血浓于水,共保社稷。只不过,权力的诱惑下,亲疏之别反倒渐渐模糊了。
景帝三年,七王祸起,叛军直逼长安。
首先,叛军掌握着全国大范围的地区,诸侯王们的封地加起来,下辖三十九郡,而汉朝中央直属领土,不过十五郡。其次,诸侯在封地内部拥有很高的独立性,用专业的词语形容便是拥有“事权”:财政,军事。而其中不乏江淮、山东这样的富庶之地,所以经济实力上足以和皇帝打擂台。最后,叛军的跟进速度很快,正月里战火燃起,同月,梁国的四十座城池濒危。
但,结局却是“历时三个月,七国平”。究竟什么原因令来势汹汹的诸侯败下阵来?周亚夫的作战策略起到关键作用:
七国的联盟,以吴楚军队为主力。周亚夫分析“吴兵很锐利,不容易与之争锋”“楚军实力较弱,坚持不了多久”,因此生出计谋:以梁委之。当号称五十万大军的吴楚联盟汇合,向长安进发时,途径梁国,很快就让梁国折损了数万战斗力。梁王无奈,一边向周亚夫求援,一边坚守在梁都睢阳。
周亚夫这边收到求救信号后,却未见发兵,原来这才是“以梁委之”的核心:梁王是太后的小儿子,备受宠爱,其封地城墙坚固,人口密集,必定可以做到牵制吴楚。周亚夫趁此机会快速会师荥阳,荥阳乃关中门户,兵家必争,且因平原之利,具备车骑之益。
光抢占地盘还不够,周亚夫有两手准备。如果吴楚攻不下睢阳,那么自然疲敝;如果睢阳守不住,周亚夫就南下,直接从敌人的背后袭击。
以梁委之是战略的第一步,抢占荥阳也非常关键。掎角之势下,周亚夫几乎可以安排一切能够想到的小阴谋,例如偷袭对方的粮道,让敌人前线断了补给,出兵南下,打击敌人的大后方等等。
军事战争中,最重视先机,占得先机往往能够在“心理战”上更胜一筹。就拿七国之乱举例子吧,因为成员太多,各怀心思:像吴王比较强大,他就会想成为下一任天子,楚王可能没那么大的野心,只是借此机会拓宽一下自己的地盘,而其他的小王呢,有的迫于形式必须点头,也有的只是跟风而已。
目标不一致,会造成联盟松散。在首战之中,如果汉朝中央败下阵来,七王见到巨大的利益在前会更紧密一些。相反,如果是联军吃了亏,那么成员便会各自观望,寻找别的出路。
可以说,三个月之内快速平乱,周亚夫定下的战略是关键。
历史上“联军讨伐”出现过很多次,经验告诉我们,唯快不破。相同的例子,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后也发生过一次:海西女真的叶赫部落害怕失去优势地位,遂联合其他女真以及蒙古人一起讨伐建州,努尔哈赤快速地打败出头鸟,其余成员四散而去,是一个道理。
只不过,西汉七王之乱这件事也有后续的影响。梁王当日坚守在睢阳,苦不堪言,因为城门一破,自己难免身首异处。他连续派人催促周亚夫救援,周亚夫为了塑造“掎角之势”坚决不救。梁王于是又上书景帝,大吐苦水,周亚夫仍旧不出兵。当叛乱平定,梁王和周将军也彻底结下了仇。
后记:周亚夫是一个出色的军事人才,但晚年却困于政治斗争无法自破。随着功劳越来越大,在汉室的眼中,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权臣,到了那个时候,便会危机皇权。周亚夫的儿子,被人诬告谋反,周亚夫心里委屈,又非常气愤,想当年铁骨铮铮,如今竟然背负叛国的骂名,哪里接受得了?于是以绝食表达抗议。五天以后,周亚夫吐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