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在位的27天里做了什么?他被废除前,是否试图挣扎过?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贺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史书上的政治事件,大多数以“结果”的形式呈现:谁推翻了昏庸的统治、谁继承天子之位、谁入主东宫、又是谁成皇后和宠妃。诚然,也有的以“过程”形态告诉我们当时状况多么险象环生,酣畅淋漓,但这仍不是历史的全貌。

后人总想知道更多权谋与算计。

汉废帝刘贺,在整个汉朝历史都是一奇景,从遥远的昌邑封地接来继承大统,短短27天,又被送回昌邑。这就留下一段空白:他在位的27天,究竟做了什么?刘贺被废以前,就没有试图挣扎吗?

《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刘贺被废,霍光将他送回封地。而依附于刘贺的幕僚、臣子没有被放回。足足有几百人,先是被下了大狱,而后处死。死前,一起喊出: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喊的是谁?自然是刘贺。他该断什么?大概是罢了霍光的大权,甚至将他杀掉。所谓的乱,也就是被废的下场。

只此一句,给我们勾勒出无限可能:刘贺被废前,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的谋士给他献过计策,只是一时心软,没有执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站在汉废帝的对立面,霍光却是做足了准备。

刘贺刚继位不久,大概在第十几天,霍光就生了重新废立之心,史书说原因是:行淫乱。按正常程序,霍光本应该集结朝中的重臣,一同商议。但是他没有,而是跟车骑将军张安世独自会面,率先达成共识。

理由有两点:1,知道的人越多,消息越容易走漏,对方很可能抓住时机先发制人。2,张安世是车骑将军,与大将军霍光联合,就是国家内军权最高的两人,有兵在手,万事不怕。

霍光第一层准备就是:紧握兵权,谨慎部署。

果不其然,在这样的压迫下,朝臣们很快认同了“换皇帝”的决定。但是霍光并未急着出头,而是请出“前朝老人”,上官太后。

所谓的老人,是国家层次的等级计算。按照人伦辈分,上官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汉书》载: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而后才是:

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

就这样,刘贺的“废帝大典”,在皇太后的主持下,潦草进行了。此举用意不难猜测,霍光权倾朝野,说到底也是臣子,他不想篡位,更不想背上篡位的骂名。而太后是昭帝的妻子,也是刘贺的长辈,是此时最有资格废帝的人。

霍光第二层准备就是:不失去道德高地。

刘贺在来到承明殿以前,并不知道自己将被废除。但可能也知道有大事发生,所以身后跟了一批亲近臣子,据统计有200多人。霍光没让这些人入殿,而是在金马门前等候。说是等候,其实是被缴械、严加看管。并对左右护卫说到: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用现在的话就是:好好盯着他们,出了事自行了断。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摊牌,宣读废帝决定、遣返刘贺。

刘贺也有短暂的反抗,只限于言语,很快也就顺从现状了。

然而作为刘贺的近臣们,那200来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等到刘贺回到昌邑封地,受到严格监视,尘埃落定。这200人全被霍光处死,理由是“没有做好辅佐工作”,显然霍光还有更深层的思考:

首先,这些人大多数是刘贺的谋臣以及幕僚,有思辨能力。如果废帝当天放入承明殿,他们会对决定作出质疑,甚至还会因为人多而引起变乱。

其次,刘贺得以返回故地,体现的是霍光的宽仁,且孤掌难鸣,不足为患。但是200谋臣也被放回,就是放虎归山了。他们会怂恿刘贺另做打算,也会出人出力,这都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

显然,霍光做的第三层准备是:先发制人,堵上对方的反抗机会。

后记:通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可以知道,刘贺起码谋划过夺权。至于他为什么迟迟不动手?原因不明。但是站在他的角度考虑,确实不能轻易动手。一方面,刚刚即位不到一个月,朝臣没有归顺,羽翼未丰满,而霍光可是掌握军权的大将军。再者,多年前上官桀等人就想过暗杀霍光,可是铩羽而归,丢了性命。谁走到刘贺的位置,都会犹豫的。